《风波》是鲁迅在1920年10月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张勋复辟事件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小说通过一个叫七斤的船工和他的家庭,以及他们所在的鲁镇的人们,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落后、愚昧和麻木的现状,以及辛亥革命没有真正触动到国民性的深层次问题。小说以诙谐、讽刺、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农村的愚昧革命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被欺压被蹂躏者的深切同情和对现实的无尽愤慨。
《风波》是我读过的鲁迅作品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我认为这篇小说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探讨。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或者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或者是革命思想的模糊者,或者是社会变革的旁观者,或者是生活困境的受害者。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也反映了人们心灵的迷茫和困惑。
我最为同情和敬佩的是七斤这个人物。他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和见识,但他却有一种敢于尝试新事物,敢于接受变化,敢于面对困难的精神。他在辛亥革命时剪掉了辫子,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大胆和进步的行为。他剪掉辫子,并不是为了什么政治理想或者民族情感,而是为了自己和家庭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想要进城挣钱,给妻儿吃上松花黄米饭和好香干菜。他想要有自由和尊严,不受别人的欺负和嘲笑。他想要有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些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却在当时社会中难以实现。他因为没有辫子而遭到七斤嫂、赵七爷、九斤老太等人的责骂、威胁、讥讽和歧视。他因为没有辫子而陷入生死危机,甚至被认为是“死尸”。他因为没有辫子而失去了村里人们原本给予他的尊敬和友善。他因为没有辫子而成了一个孤立无援、无助无依、无奈无办法的可怜虫。
但七斤并没有因此而屈服或者放弃。他虽然害怕也哀伤,但他却没有后悔也没有哭泣。他虽然软弱也无知,但他却没有逃避也没有投降。他虽然孤独也可怜,但他却没有埋怨也没有抱怨。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选择,等待着风波的平息,期待着生活的改善。他是一个有着顽强生命力和乐观精神的人,他是一个有着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人,他是一个有着勇气和智慧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我觉得七斤这个人物,不仅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抗争,也是鲁迅对未来社会理想的寄托和期待。鲁迅希望有更多的七斤这样的人出现,有更多的人能够摆脱封建思想和社会束缚,有更多的人能够追求自由和幸福,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社会变革和进步。鲁迅希望通过七斤这个人物,激发人们的觉悟和行动,唤起人们的良知和责任,促进人们的团结和协作。鲁迅希望通过七斤这个人物,表达他对被欺压被蹂躏者的深切同情和对现实的无尽愤慨。
《风波》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小说。它让我感受到了鲁迅那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那种诙谐而辛辣的文学表达力,那种坚定而热情的革命信念力。它让我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选择。它让我敬佩七斤这样的人物,也让我向往七斤这样的精神。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悲剧,就是源于他的认知局限;一个人的幸福,就是源于他的思想解放。
鲁迅个人简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他的原名是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他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他的祖父周介孚是清朝的进士和翰林,但因为贪赃枉法而下狱。他的父亲周伯宜是一个病弱的读书人,于1896年去世。鲁迅从小就受到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影响,喜欢阅读科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
鲁迅曾经在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学习过,后来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最初学习医学,但后来放弃了医学,转而从事文艺和思想方面的工作。他认为中国人民需要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救治,更需要精神上的觉醒和解放。他在日本期间接触了许多西方和日本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并开始了他的翻译和写作活动。他曾经用不同的笔名发表过一些文章和译著,其中最著名的笔名就是鲁迅,这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回国后,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领导者和先驱者。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其中包括《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他的作品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落后,批判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呼唤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表达了对人民苦难和命运的同情和关怀,展现了对革命和进步的信念和支持。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勇敢的斗士。他积极参与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革命斗争。他支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与许多革命志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1927年与妻子朱安分居后,与许广平同居,并与她共同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他在1930年代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者,并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抗日战争。他在1936年10月19日因患肺结核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后来迁移到鲁迅公园的鲁迅墓。他的墓碑上刻着他自己的名言:“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面旗帜,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启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被毛泽东誉为“民族魂”,被周恩来称为“文学界的旗手”,被胡适评价为“五四以来最伟大的人”。他也受到了许多国外作家和学者的敬仰和赞扬,如罗曼·罗兰、高尔基、卡夫卡、萨特、巴金、金永南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颗明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