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点)

期中考试临近,七年级上册的学生们正在积极备考。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本文将对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和历史等科目的重点内容进行汇总。希望对大家的期中考试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点)

1.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 篇一

  第3课《雨的四季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刘湛秋,男,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曾被誉为“抒情诗”。

  (二)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抓住多种景物及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为我们展现了四幅美丽的画面,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雨深深的喜爱之情。

  (三)重点内容

  春雨——美丽、温柔、娇媚夏雨——热烈、粗犷

  秋雨——沉静、端庄、成熟冬雨(雪)——自然、平静、纯洁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1.文学常识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2.重点内容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叙事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本诗中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 篇二

  《秋天的怀念

  一、文学常识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了虽重病缠身,仍体贴入微的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临终前还在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三、内容理解

  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叙述方式:插叙

  例句: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例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

  (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例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插叙的作用:

  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使文章波澜起伏。塑造人物形象

  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3、例句赏析:“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复沉寂后,为了尽可能不惊扰“我”,又悄悄地回来了。

  两个“悄悄”突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再徒增感伤,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

  体现了母亲全心全意为“我”着想,悉心呵护“我”。

  4、例句赏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答: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5、“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

  答: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表现出母亲对时刻为孩子着想,母爱的细腻。

  6、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

  答: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3.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 篇三

  1、普查与抽样调查

  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

  其中被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被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2、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利用圆与扇形来表示总体与部分的关系,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

  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各个部分的圆心角度数之和为360°)

  3、频数直方图

  频数直方图是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它将统计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组画在横轴上,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

  4、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点)

4.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 篇四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1700 50x=1800,2(x 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注: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⑵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1)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等式的性质(2)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ca=cb;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小公倍数)。

  2.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把方程化成ax=b(a≠0)形式)。

  5.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a(b)。

5.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 篇五

  一、简单句的成分及主谓一致原则

  基本构成:主语 谓语 宾语,其中谓语由动词来充当。

  主谓一致原则,就是句子的谓语要始终与主语保持数量上的一致性。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简称“三单”)时,谓语动词也要相应变成单数形式;当主语非“三单”时,谓语动词就用原形。实意动词变“三单”的规则如下:

  1)一般动词在词尾加“-s ”,如:like-likes, tell-tells, play-plays等;

  2)以字母s, x,ch, sh结尾的动词加“-es ”,如:guess-guesses, teach-teaches, watch-watches等;

  3)以o结尾的动词一般加“-es ”,如:do-does, go-goes等;

  4)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动词,先变y为i,再加“-而是”,如:fly-flies, carry-carries等;

  5)have的三单形式是has。

  二、冠词的用法(名词前面必须要有冠词)

  冠词分为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 an)两种。

  1、定冠词the表示“特指”,可译为“这个”、“那个”、“这些”、“那些”。

  2、不定冠词a, an用来表明(可数)名词的数量是“一个”。an用于以元音开头(注意不是以元音字母开头)的单词前,a则英语非元音开头的单词前。

  3、不定冠词a, an与基数词one的区别是:不定冠词不是刻意强调“数量”,而基数词则强调“数量”。

6.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 篇六

  Unit 1 ——Unit 2

  1)问候语:

  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How are you?—Just OK, thank you. How are you?—Not bad, thanks.

  Hi! Hello! How do you do?

  2)道别用语:

  Nice/ Glad to meet/ see you.(meet用于初次见面,see用于熟人间)

  Nice to meet/ see you, too.

  Goodbye. Byebye. Bye. See you (later/ tomorrow/ next time)! So long! Good night!

  3)介绍人或者物的句型:This is…

  4)Excuse me.与I'm sorry.的区别:

  Excuse me.是要引起对方的注意,而I'm sorry.则是向对方道歉。

  5)词组be from = come from

  6)当问句中问到this/ that时,回答要用it;问到these/ those时,要用they来回答。 例如: 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n eraser.

  What are those?—-They are books.

  7)对Thanks.的回答:That's OK./ You're welcome./ My pleasur.

  8)look the same = have the same looks

7.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 篇七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证据例举: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海上看帆船;月食现象;北极星高度的变化;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刘三起义);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陆地1.49占29%,海洋3.61占71%)。

  二、地球仪

  纬线(纬度);经线(经度)。

  形状圆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1、赤道长,极点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等长约为2万千米。

  ①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

  ②赤道: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赤道。

  口诀一:南纬S、北纬N,西经W、东经E。

  口诀二: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周期:一天。

  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

  3、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地球绕着地轴自己转)。

  4、公转的意义:(地球绕着太阳转)。

  a、一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长、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短,北极圈极夜;南北半球情况相反)。

  c、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66.5°—90°);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热带(南北纬23.5°之间);热带与寒带之间是温带(23.5°—66.5°)。

  四、大洋和大洲

  1、七大洲(按面积顺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州;赤道穿过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亚洲的东南部和大洋洲的群岛。

  2、四大洋(按面积顺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北冰洋纬度高且跨经度多。

  3、“水球”: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4、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白令海峡;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5、半岛: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如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五、天气与气候

  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在时刻变化的。特点:时间短,多变。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点:长时间,稳定。气候的两要素:气温和降水。

  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a、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b、同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c、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A、纬度位置与气候:低纬气温高降水多、高纬气温低降水少。

  B、海陆位置与气候:陆地吸热快放热快,海洋吸热慢放热慢,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靠近海洋降水多,距海远的内陆降水少。

  C、地形因素与气候:地形主要是地形雨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D、人类活动与气候(人类因素):温室效应是由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而臭氧空洞是由人类排放的氟氯化合物造成的。人类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沙漠面积扩大,北方地区易发生沙尘暴。

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点)

​8.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 篇八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为例:

  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

  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9.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 篇九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定都阳城。禹传位于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商朝出现了青铜器和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西周时建筑物上开始出现瓦。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分封制的意义:巩固对国家的.统治。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8、我国夏、商、西周出现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0、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形势图)p36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晋楚之战)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战国形势图)p38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0、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0.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要点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历史) 篇十

  第一单元

  一、知识结构

  第1课《春》

  (一)文学常识

  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结构:

  1、盼春:①段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2、绘春:②段——⑦段

  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③段春草图。④段春花图。⑤段春风图。⑥段春雨图。⑦段迎春图。{描写具体,绘春}

  3、⑧段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

  (四)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

  春草图——颜色,质地,长势,侧面烘托(人在草地上的活动)

  春花图——颜色,味道,虚实(虚:联想到春华秋实)、动静、高低

  春风图——触觉,味道,听觉(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这就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春雨图——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近景写春雨的滋润,用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其中“静默”:运用拟人的修辞,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

  迎春图——侧面烘托

  3、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不能颠倒。从刚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地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五、知识延伸

  有关“春”的诗句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第2课《济南的冬天》

  (一)文学常识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写了澄清碧绿的水.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

  (三)重点问题

  1、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文末一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

  答:因为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标题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后者则突出在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济南特有的韵致,这是在具体描绘了冬天里济南山水的绚丽后所做的总结,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末一句的作用)

  2、修辞运用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运用拟人,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写村庄,写雪,赋予其生命和情感,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一词不可去掉,“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追加新的理由,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4)“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本体:一圈小山(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喻体:小摇篮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本体:顶雪的矮松喻体:日本看护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04-24 下午1:43
下一篇 2024-04-24 下午1: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