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他5岁开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二十四岁出蜀,作《峨眉山月歌》;42岁受赏识,供奉翰林;后辈赐金放还;安史之乱中卷入“永王之乱”,后被赦免;传说其醉酒捞月而死。
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其诗歌具有雄奇飘逸、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等风格特点。李白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诗歌主题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其感情表达常有一种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
初中课文入选了其六首诗歌,都是李白脍炙人口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蜀地生活的李白“十五好剑术”自带游侠气质,且才华横溢。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踏上壮游之旅,游山览水。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峨眉山月歌》此类山水诗。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楚国故地游览。此时舟出荆门山,意味着他已离开家乡的土地,踏上了人生的新起点。正是在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旅程上,李白写成了这首诗。
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野;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视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最后一句用拟人手法,故乡的水对自己依依不舍,不远万里,送自己来到这里。
三、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为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写了这首诗。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暗”字为一句关键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用夸张的手法写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满”字从“散”字引经而出,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三、四两句写诗人白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四、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开头以夸张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与一、二句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以乐景写哀情,用盛宴衬托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强化了哀的程度。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但作者又以姜太公和尹伊等人将来受到重用来安慰自己,坚信自己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远帆济沧海”。
纵观李白的这首诗,虽然有写世道艰难,和表达愤郁不平。但是最后两句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和顽强品格,却是让整个盛唐为之惊艳,甚至是自古至今都为之惊艳。
五、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直抒对朋友漂泊的深切关切。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关心。
空中的白云随风漂浮徘徊,不忍离去。天边的夕阳正深情地注视着他们,舍不得落下天际。“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