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五、诗句赏析:
1、诗作中“心远”一词应当如何理解?
该词统摄全诗,不仅对前三句进行了总结性的说明,而且开辟了后面几句诗的境界,正因为“心远”,无世间事物缠身,所以诗人能够在东篱下悠然采菊,于闲暇中望山,欣赏群鸟在夕阳中还巢的美丽景色。大自然的和谐,倦鸟还林的情景,给诗人以感触。诗人能够陶醉其中,是因为他的心灵超脱尘俗,融于自然。
2、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3、这两首诗都展现了生命与自然相融相契的美妙,语言简淡,情味隽永。其中,《饮酒(其五)》中“ 悠然”一词和《山中问答》中的“ 闲(笑) ”字都直接写出了诗人栖身于自然之中的恬然自适。
4、“山”是许多文人笔下的诗意栖居地,比如《饮酒(其五)》中的“南山”和《山中问答》中的“碧山”。下列诗句中的“山”也有此含义的一项是 ( B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D、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5、《饮酒(其五)》中的“飞鸟相与还”和《山中问答》中的“桃花流水窅然去”都富于动态美,请从这两句诗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示例一: “飞鸟相与还”这句诗写出鸟儿相伴着飞回巢穴的画面,“相与还”写出了鸟儿结伴归巢的温馨美好,富有动态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沉醉。
示例二: “桃花流水窅然去”这句诗写出花随流水,窅然远逝的画面,“去”字写出桃花流水的自然流动之美,富有动态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山中景色的喜爱和沉醉。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7、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8、“淡而有味”是陶诗的艺术特点之一请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中举例分析。
示例一:“菊”“篱”“南山”,景物寻常,但经诗人组合就具有了宁静悠远的意味。
示例二:“采”“见”,词语平淡,但经诗人锤炼就充满了生活情味,展示出诗人生活的悠然恬淡。
9、陶渊明想要“辨”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迫求。(也可答成: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享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透露出作者辞官归隐后恬淡自然的平和心情,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秋菊有佳色”中“佳色”的意思是“欢笑”,写诗人看见秋菊盛开露出高兴的表情。
B. “忘忧物”即酒,诗人将菊花泡在酒中制成菊花酒来品尝,想要借此忘却尘世的忧愁。
C. “趋”“鸣”都是动态的,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使周围环境显得更加宁静清幽。
D. 这首五言诗的语言平淡质朴,融抒情、写景于一体,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11、诗人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13、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应该就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15、我们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1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解析】A选项“热闹的田园生活”中“热闹”表述错误,诗中表现的田园生活是安静、悠闲的。
1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解析】“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B选项分析错误。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解析】C选项分析错误。“心远地自偏”是说一个人只要心里平静虽然身处闹市仍然会有远离尘嚣的效果。
19、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解析】B“采菊东篱下”的劳作并不“烦忧”,诗人的心态是悠闲自得的。
20、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为主观题,考察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自我认知水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六、默写考点
1.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饮酒(其五)》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 (表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意境相似的句子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受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七、课文主题
《饮酒》(其五)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之后的恬淡心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