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人均抑郁”“网抑云”“深夜emo”等说法泛滥成灾;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听别人说“我得了抑郁症”。
临床中,抑郁症患者极少公开自己的患病状态,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康复之后才告诉身边的亲友——我前段时间有点抑郁,现在已经好了。
为什么很多人得了抑郁症,却不敢说?
这种不敢说、不能说、不想说的心态,其实是:病耻感。
什么是病耻感?
病耻感(stigma)是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是内心的一种耻辱体验,包括患者对自身所处疾病状态的耻辱感和公众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在中国,心理疾病患者的就诊率非常低。即使现在已经是21世纪,仍有很多人简单粗暴地将心理问题看做“神经病”,要么就是认为患者“矫情”“想太多”,患者本人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得了心理疾病。
当一个人处在抑郁状态时,本身就会产生逃避人际交往的症状,如果病耻感同时存在,觉得自己生病是一种“耻辱”,再加上社会与亲友的偏见,这些均会阻碍患者的就医行为,也不愿与人过多的交流,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酿成悲剧。
病耻感的危害:
问题的隐瞒,错过就医最佳时间;
亲友越劝说,越拒绝就医;
排斥服用药物,治疗依从性差;
对复诊抗拒,导致疾病复发。
所以,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耻感”和“自我污名化”。这些歧视、偏见与污名,都会阻碍我们直面问题,使我们被伤害得更久。
病耻感何以产生?
对疾病的恐惧、逃避是人的天性,但提起抑郁症时,患者及家属的隐瞒、自责、羞耻、抗拒尤其强烈。这多半是源自人们对精神和心理问题的无知与偏见。
试想一下,人们骂人时可能会说:你精神病!你个神经病!
却不会有人骂:你这个感冒患者!你有阑尾炎!
其实,如果有足够的了解,就会知道,心理疾病就像重感冒一样普遍且客观存在;而且,经过正规、专业、全面的治疗,是可以临床治愈的。
对待抑郁症,就应该如同对待其他疾病一样,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另一种偏见是:觉得精神疾病是无能和懦弱的表现,只要患者自己想开点就没事了。
而抑郁症患者本身的5-羟色胺(血清素)水平低,易出现抑郁情绪,失去希望和信心,又因外界的这种错误认知,更加深了无力感无助感,进而谴责自己。
我们需要给抑郁症正名,正确认识抑郁症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需要被认真对待。抑郁症不是你的错,不丢脸,可以治。
如何面对病耻感?
面对疾病,抑郁症患者和家属都需要真诚接纳和合理求助。
第一步:接受自己的病耻感。
我们要接受自己有病耻感这个事实,不要认为病耻感是坏的,试图和它共处。
病耻感是普遍的,因为疾病本身就是普遍的。
我们一直在和疾病共生,小到感冒、发烧,大到肿瘤、瘟疫,以及发病率日益升高的慢性疾病……可以说,带病生存,已成了现代人的基本生存状态。
生病不是你的错,只是在提醒你,该注意身体了!
第二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建议抑郁症患者可以在适度安全的范围里,将自己的情况告知一些朋友或者亲人,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与疾病共生的同时,也试着与我们的“感受”共生。
在心理疾病康复的路上,不要将自己“异化”,有“病耻感”也不必自我纠结。
要相信,我们所有的情绪和感受都能被包容、被关爱,而不是陷入耻辱感。
第三步:寻求专业的帮助与治疗。
当确诊抑郁症,应鼓励抑郁症患者到医院的精神心理专科接受系统的治疗,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药物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若抑郁症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大脑会发生器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你无法自我调节,所以及早就诊,及早治疗,效果更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