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孩子有抑郁的倾向,但是由于自己的无知和不自知,造成了与孩子的严重后果。
1.不听劝告,擅自劝导
很多父母的观念是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去纠正,于是用父母觉得是孩子不听劝告而产生的后果。那么当孩子不听劝告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去阻止孩子,甚至不考虑孩子的情绪。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以上五点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你认可吗?
2.一直教训孩子,导致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父母的训诫是说教是应该的,但是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有些孩子天生就是“逆反”的,他们习惯了父母的安排,并不会轻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一旦给他们贴上了“不求上进”的标签,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不满,并且会用他们认为很好的方式去证明父母的“权威”。
但是当他们长大后,当他们遇到事情时,他们会下意识的去想一想,我要怎么做,我需要什么,我该怎么做。父母就会下意识的责骂孩子,而孩子也会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因为他们认为“反正爸爸妈妈妈说了不听,所以才会采取这种方式”。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学会更多的沟通技巧,不要总是居高临下的,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所以,学会蹲下来,学会倾听,学会和孩子站在同一阵营,这样才能收获孩子的信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步: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在这一点上,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够明白,只有父母的真正的爱与关怀,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正的关爱。真正的陪伴是有互动的,每次的陪伴都要有回应,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也就是说,父母真正的爱与关怀,不是陪着孩子看电视聊游戏,而是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高质量的陪伴,这样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才有可能产生被父母真正爱的感觉。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思维,就是认为孩子必须无条件地被爱,但爱的本质是放手,爱的本质是信任,真爱是不需要通过干涉、控制、包办、乞求,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命的意义。”
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从来都不是从出生就开始的,是在孩子3岁前,在孩子一步步地走向独立的过程中,父母的及时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1、叛逆的本质,是“寻找自我”
曾经有位妈妈,给儿子的信,妈妈的回信也让人动容。
“儿子,我想跟你说,在你小的时候,我没有替你找爸妈这样的机会,为你以后的人生旅途走得更顺畅,你得自己预先体验一下这种经历,对吗?”
“妈妈,猜猜你以前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
“为什么?”
“就是这样啊!”
“不过就是这些麻烦,你别担心啊!”
“你以前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当时是怎么处理的?”
“当时我不知道,你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那你怎么办?”
“我不知道。”
“那你觉得这是怎么回事?”
“我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儿子问。
“那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很好玩的东西。你可以把它拿过来。”
“那好,你可以拿去做你最喜欢的事情。”
“那我请你把我想要的那件事拿过来。”
“那我需要先买包糖果吃,而不是把所有的东西拿过来。”
“嗯,这个问题你说出来以后,妈妈肯定会更好,你还有什么可以让妈妈看好的呢?”
“看完这个玩具,我想让你把它放回去。”
我们可以有多少分,就会有多少分。
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就满足他,而是要具体说出自己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会有更多的掌控感,这样的掌控感,会帮助他减少一些任性的情况。
如果孩子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也会得到满足。
第二步,做第三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需求
。
这一步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就是告诉他,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孩子共情。
在达成一致的约定的过程中,要避免一些“误区”。
比如,有些孩子为了能够在玩手机期间不打扰自己,就会耍赖不写作业。
这时候,父母如果以鼓励的语气对孩子说:“宝宝,我们还有5分钟,要准备一下玩具,我们现在要收拾玩具,你可以把玩具收拾好吗?”
那孩子听到父母的共情,他就会说出自己的需求,那么父母就会对孩子做出及时的反应。
这种有共情的陪伴,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并且很爱父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