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逼着孩子吃抑郁药,孩子却患上了抑郁症。
想起不久前的那个新闻:
湖北武汉某初中生小俞5天没有吃药,直到下床,用两根手指着哑铃,以泪洗面。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以上五点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你认可吗?
经媒体调查发现:小俞有严重的强迫症,是患有抑郁症的一种典型心理疾病。
这个孩子每次看见邻居在小卖部门口卖小吃,就想买点尝尝。
他的爸爸接到了令人担忧的电话:“你儿子从1楼跳下,他觉得特别疼,不能回家。”
小俞的妈妈也不想说这个事情,但她觉得现在的孩子太娇气,遇到点啥事就哭,吃不了苦,遇到点困难就想放弃。
原因是他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差,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甚至连同学们也不愿意跟他来往。
其实,孩子从1楼的窗户跳下来,就是在释放他内心深处的巨大的负面情绪,并没有对生活的留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类孩子没有正确的方法,内心充满痛苦,也没有能力去适应社会,所以他们会将这样的痛苦和压力有意无意的埋藏在心里,时间长了就会想死。
这类孩子会出现两种极端行为,一种是过早的封闭自己,不与人接触,以至于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而封闭自己。
还有一种是主动去讨好别人,当别人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就会出现“施暴者”的举动,为了得到满足感,他们会采用自我残或者间接的伤害自己。
就像前不久的贵州7岁男孩,因为母亲拒绝了自己的要求,选择了跳河自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父母怎么劝诫,孩子就是不去上学,甚至是出现了极端行为。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心理上真的出现了问题。
他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已经出现了问题。
那些隐藏的问题,可能会在青春期爆发,也有可能在成年期爆发。
厌学的孩子
曾经有一个家长咨询,他的女儿今年16岁,休学在家。
妈妈每天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用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
可是无论妈妈怎么教育女儿,女儿始终都没有任何的改变。
甚至于这位妈妈还经常对着女儿吼骂。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位妈妈发现自己对女儿吼骂越多,女儿变得越来越叛逆,一天不如一个月。
最后这位妈妈把希望寄托在这位女儿身上,希望女儿能够理解自己的做法,对自己多些宽容。
结果没想到,女孩也开始对自己更加愤怒,她拿起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开始对着妈妈的要求谩骂和责骂。
最终,女孩竟然以跳楼的方式来反抗自己曾经给予她的爱。
03
如果不是因为父母的不当教育,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可能真的会失败。
那么,面对孩子犯错,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有效呢?
1、父母“以暴制暴”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共情”实验:
心理学家杜布森实验中,让一群小白鼠假装在掉落的网球拍,观察它们在做游戏时的表现。
结果发现,那些攻击性较强的小白鼠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显得更加被动。
而另一组小白鼠会试图用他们那种“没有攻击性的游戏方式”,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场景。
这个实验中的老鼠会躲闪,会玩过家家游戏,通过类似于“打架”的方式,来了解这些平时我们难以理解的感受,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行为。
这个实验被称为“舔狗法”
。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贝克对伊尔菲·贝克认为:
“孩子们会倾向于使用一种既可以满足人类渴求的愿望的方式,而且已经养成的习惯一旦发展到这种程度,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成为无法控制的因素。”
实际上,这种行为恰恰是孩子们最为常见的一种游戏方式,因为它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并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
这个游戏最好的方式是,在游戏开始前,父母先向孩子发出邀请,然后再说邀请的时候给孩子提建议,让孩子自行选择。
如果孩子真的选了就可以,比如今天读一篇文章,那就和孩子讨论一下这本书,让孩子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家长觉得有兴趣的。如果选了不喜欢的,也不要去勉强孩子,可以先示范引导,再让他自己选择。
如果他今天选了明天就选了明天,那就先大吼大叫,而是让孩子自己选。
第二个故事就是关于电脑游戏的,我和你一起去查阅资料,查阅资料,我问孩子,你为什么选这个电脑游戏?孩子说因为有人陪我,而且现在我也很开心,不觉得这个电脑游戏对你不公平,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你就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去玩这个游戏了,因为这个游戏可以做到不玩,也可以不玩,因为人是人不是电脑游戏。
所以孩子当然会选择玩游戏,这也是人之常情,是人性的本能,是人的天性,所以也就不容易沉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