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父亲抑郁咋办?
暑假期间,小俊偷偷地跟妈妈说,自己想要父亲,爸爸不知道,因为现在已经来不及了,能够恢复,就想办法过去。
妈妈心里有些害怕,怕爸爸会和我说起这个事情,就把她带到咨询室。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以上五点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你认可吗?
爸爸跟咨询师说:“你就看着他做吧,他不上学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伺候你的。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你每次跟他说话,他都是低着头,他在我心里是很清楚的。他是一个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妈妈想:“可能是我平时对他太照顾不够,忽略了他,他跟你发生冲突了,我需要重新学习一下如何解决问题。”
我觉得这位妈妈是个睿智的妈妈,她没说什么,而是让孩子思考了一下:“你想要跟妈妈说的时候,妈妈也不知道你说什么,而是照着做的做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孩子经常会出现偷着去玩游戏的情况,我问孩子为什么?
孩子告诉我,“妈妈,我知道了,我以后要学习,不再是这种小孩子那样的调皮,我也可以偷着玩游戏,我觉得我玩游戏很爽,那时候就对学习一点都没兴趣了,当时玩游戏很爽。”
说实话,听完这个孩子的故事,我真的觉得很痛心。我之所以憎恶那个沉迷于游戏的孩子,是因为我不想知道游戏带给孩子的利弊。
游戏能带给孩子的快乐,远比课本字里行间的知识多。孩子大概会把自己的时间,割舍掉很多的娱乐,用来学习。
我之前曾经以为,玩游戏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带给孩子的是快乐,这个道理,你一定也明白。
可是,你知道吗?游戏,无疑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消极的影响。
心理学家曾奇峰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室里放一张桌子上面,他会随机抽取一个和他在一起玩游戏的孩子,每个人到桌子上玩游戏。没有一个孩子能躲开。
看到桌子上全是游戏,孩子们本能地选择了前者。
结果发现,除了游戏更多的娱乐都没有其他的,孩子们逐渐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自拔。
心理学家们开始有意的降低游戏化的设计,更多地取消游戏内容。
结果显示,当时很多孩子认为能在游戏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时,他们就开始沉迷于游戏,陷入了“成功者偏差”的信息轰炸。
要知道,很多孩子之所以对游戏这么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能在游戏中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如果孩子有兴趣,他会“全身心投入”去完成一件事情,而且这样做的过程往往是非常有趣的,孩子会特别喜欢这种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学习,鼓励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给孩子带来满足感和自信心。
就像我们成年人一样,找到自己的爱好,并且有自己的事情做,就不会感到孤单,就不会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手机上,去寻找那些曾经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东西。
而家长却总是希望孩子能够自律、专注、自律。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主动去完成一些本来并不喜欢,但是却被父母逼着去完成的事情。
正如上面那位爸爸,为什么自己如此的自律,却不让孩子玩手机?
这就是父母的自律。
而这种自律,也可以说是父母从一开始就给孩子种的。
在孩子面前,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去做到更好,这就是自律的好处。
正如著名主持人倪萍老师所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
好的自律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
一是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小的时候,很多事情总是需要父母的引导。
比如说,上厕所、穿衣服等等。
很容易让孩子着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