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调解孩子不上学姥姥气哭,妈妈咆哮:打他没用
2021年7月11日,浙江一个7岁的小男孩,被妈妈带着,上完下午3点多回到家里,原来是一名不满2岁的小男孩,一边在房间里趴着、一边尖叫,家人走过去一看孩子正和姥姥要玩玩具,奶奶强行将孩子抱走,孩子哇哇大哭,于是姥姥便就在一边哄孩子,一会让孩子消停一会儿,一会送孩子去兴趣班,还有更严重的。
看到这种情况,还是不管不顾,孩子妈妈直接把孩子抱走,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看到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妈妈只好过来抱着孩子,安慰孩子,直到孩子止不住地哭,妈妈才回到房间安抚孩子。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习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
此后,孩子妈妈说,孩子小时候很听话,长大后变得更加叛逆,和妈妈的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张,不听妈妈的话,也不听爸爸的话,不和老师交往,甚至连作业也不完成了。
李女士表示,孩子的妈妈后来就专门去找李女士,向李女士了解情况。
原来,李女士的儿子在上初中之前学习成绩很好,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原因,在家的时间就经常玩手机,一玩起手机就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有些自残倾向,只要玩手机就浑身不舒服,作业也不做,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李女士和丈夫两人十分着急,希望孩子早点毕业,但是儿子却不听话,在网课上很不认真听讲,老师也多次找家长谈话。
当天晚上回家后,孩子就开始耍手机,玩的非常入迷,李女士说看着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李女士对孩子也没有任何办法,又带孩子去医院看了心理医生。
经过医生的耐心疏导和孩子的父母的耐心谈话,孩子的爸爸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也认识到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不上心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也是采用了一些方法和技巧,才让孩子更愿意学习,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李女士夫妇决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戒掉玩手机的坏习惯,儿子答应每天看半小时手机的坏习惯,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质量都比李女士要高,而李女士正是看到了孩子对手机的好奇,所以就买来了相关的书籍来给孩子看。
于是,李女士一家人也和孩子一起制定了玩手机的计划,并且同意孩子每天只能玩一个小时。
同时也要在实际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孩子,不要沉迷于手机,要知道,手机并不是万能钥匙,一定要想办法控制它,合理地使用手机,才是真正能够给孩子真正的帮助。
想要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父母要学会这些法子
1、以身作则,不沉迷手机
孩子出生之前,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如果你经常在家里玩手机,那么孩子的认知会受到影响,也开始对手机产生依赖,把手机当成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而父母每天在家里玩手机,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手机是一个非常好玩的东西,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做出一个好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与孩子多进行一些互动。
2、 孩子做错事需要惩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误,但是很多父母可能忽略了,孩子在犯错误之后,会本能地为自己辩解,但是父母却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这背后其实和孩子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冷战的家庭环境之中,那么孩子会变得自卑,同时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如果父母经常在家里吵架,那么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在外面对着别人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他们会模仿父母的做法。
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健康成长。
★正确引导孩子
有些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性格,就是因为父母的过度宠爱。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想让孩子变成父母想要变成的样子,更多的是要真正地了解孩子,为孩子的成长负重前行。
适当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对孩子而言,父母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总是会做一些让家长匪夷所思的事情,家长不能总是抱着“听孩子的话”这种心态去看待孩子的这些事情,家长要对孩子的好奇心抱有兴趣,让孩子知道父母始终都在他的身边支持他,这样一来,孩子会更加的有探索的精神,而不是把父母当做无知的婴孩。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在动手能力上的差距其实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吃饭,家长可以在一旁帮着孩子做好规划,什么时候该起床,什么时候该睡觉,该做什么。慢慢的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习惯,比如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起来完成,让孩子渐渐培养起独立睡觉的好习惯,长大之后才能更有责任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