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只玩手机不管孩子怎么办?
前段时间,在某视频网站看到一个关于爸爸玩手机对孩子影响的视频,在视频中,爸爸的眼睛红红的,眼睛里流着泪水,浑身发抖,只有看到这个新闻之后,才明白,爸爸为了玩手机竟然把家里的玩具都扔到垃圾桶。
再看看评论区那些宝妈们,边带孩子边玩手机的,几乎都是抱着手机的,那家长的本身就是一个将手机当做洪水猛兽的存在。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是大部分爸爸的必修课。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会给孩子做出怎样的榜样?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1) 多点陪伴,跟孩子一起看书
《少年说》里,一个小男孩哭着对爸爸说:
“我觉得手机才是爸爸的爸爸呀!”
他在控诉爸爸玩手机的时候,其实内心也在想着手机里的爸爸。
试想,如果爸爸每天下了班回家后,都捧着手机刷视频,打游戏,对孩子的陪伴并不是真正的陪伴,那么这个孩子又如何有动力学习呢?
因此,家长们必须要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为孩子制定使用手机的时间规划,比如:每天规定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和孩子协商制定使用手机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等等。
只有当孩子的注意力提升了,真正的学习提升了,自然而然的,孩子的成绩也会提升。
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只要做好监督,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益处。
1. 增强孩子的自信
在学习上,一定要让孩子有成就感。让孩子因为努力而变得更加自信。
孩子在平时可以接触到很多知识,接触到很多的人和事物,对于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变得非常的重要,这会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变成一个很大的进步。
2. 帮助孩子从一些小的习惯开始养成
帮助孩子在学习上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说让孩子先完成作业,再去看书,那么家长也需要做到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也不要看电视或者是其他的事情,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要做到在旁边陪伴。
比如说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可以在旁边陪着孩子,看着孩子的眼睛,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愿意把学习当做是自己的一个习惯。
3.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时候家长发现孩子成绩下滑的时候,就会急着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但是其实这个时候,不要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时候家长越着急,孩子就会越抗拒。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
学会做计划
比如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让孩子养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针对孩子的薄弱项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练习。
有了好的学习习惯,也会让孩子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孩子也会快速的去解决。
4、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有出现了偏科现象,这时候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只有进步了,才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同时也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什么知识,要注意自己的偏科情况,这样做才能够让孩子成绩提高。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更好的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方向。
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孩子更加高效的学习,在学习的时候更加轻松一些,不会让孩子养成懒惰的性格。
很多孩子在初中的时候,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而不是在其他事情上。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习。如果在高中阶段,孩子只是因为上课的时候,只是听到书本里面的知识点,就完全没有进行思维的训练,那么在高中时候肯定很难有好的成绩。
所以家长在孩子上高中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孩子的成绩是否真的只是一个因素,如果孩子学习习惯好,那么他到了高中以后就能够比较轻松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且家长要从小给孩子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在高中的时候才会变得更加的优秀。
第2个原因: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在他们足够的压力之下,他们也不会再去思考,自己到底应该要什么,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就会与家长产生了分歧,有的时候,家长可能为了让孩子吃得好一些,所以经常会给孩子喂饭,导致孩子的胃口变得不好,而且孩子有时候还会因为没有吃到足够的饭,而哭闹不止。
所以家长也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家长就要开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要求,在孩子三岁时,家长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三观,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此外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孩子说话的语气,以避免出现暴力的方式,对于孩子说话的时候家长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方式,这样的话也就不会造成孩子不听话的情况了,所以说家长的初衷是可以理解孩子的,家长也可以适当的进行沟通,但是需要注意沟通的语气和方式,不要过于强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