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孩子得抑郁症
不少离异家庭的孩子得了抑郁症。许多离婚家庭的孩子因父母离异而有抑郁症。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缺乏理解,有些孩子即使父母不离婚,但也没得到父母的关爱,很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有些孩子之所以患上抑郁症,是因为其父母离婚后,缺少了父爱或母爱,让他觉得内心的孤独、空虚,于是转向其他的地方寻找。
康兰英提醒家长,离异家庭中,无论是离婚,还是在新生家庭,都应当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的异常行为,应及时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就诊,排除有无精神疾病,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以上五点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你认可吗?
案例中,夫妻两人长期感情不和,孩子从小就性格内向孤僻,与社会无话可讲,造成了孩子从小的心理负担。孩子长大后,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产生极端情绪。
因此,当孩子出现自残行为时,家长应当格外重视,及时帮助孩子处理不良情绪,避免孩子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家长应当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
那么,当孩子自残行为发生时,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呢?
1、要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
当孩子出现自残行为时,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让孩子有安全感,在父母面前感到安全,这样才会让孩子在面对自残行为时,能够勇敢无畏的去面对自残行为,从而避免自残现象的发生。
2、要让孩子明白自残的危害性
当孩子出现自残行为时,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自残行为的危害性。
让孩子明白了道理,孩子在面对自残行为时,心里已经产生了“自我伤害”的概念,家长应该要及时给予支持,并且鼓励孩子积极应对自残行为。
3、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自残行为的危害性
家长要教育孩子,自残行为不对,自残行为是不对的,要向孩子说明自残行为是不对的,但也不是针对自残自残行为,并对自残自伤行为进行冷处理,让孩子明白自残是错误的,自残自残是错误的,自残自伤的行为会让人心理上难以承受,很难不让人产生自责,因此要让孩子明白自责、自责,认识到自残自残行为的危害性,要及时向父母、老师或他人寻求帮助,避免自残自伤行为。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自残自残自伤行为后,需要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避免孩子情绪一旦失控,伤害到亲子关系。家长必须要高度重视及早识别孩子的自残自残行为,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如何避免孩子发展成抑郁症?
家长要对自残自伤行为进行积极的干预
1、学会理解和接纳
对于孩子自残自伤的行为,家长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
2、稳定情绪
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3、允许孩子犯错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4、给孩子减负
父母都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甚至有的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从学校放学回来还要进行他们不愿意的培训班,使得孩子们没有很好的得到精神的放松,这样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希望家长让孩子学习的时候也适当的给他们玩耍的时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