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穷人孩子容易抑郁?
农村是一个和城市不同的人生起点,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以上五点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你认可吗?
穷人家庭是社会中贫富差距的“贫困之人”。
这种贫穷,来自于穷到底有多低。
家里的经济条件,自然有更多的钱来做投资,但最终还是失败。
也就是说,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知道穷不可怕。
就像知乎上的一个问题:
“你在街上捡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人生自此开始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多少贫困家庭的孩子,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而富裕家庭的孩子,不过是躺平。
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是因为他们知道,
读书是这世上最容易的事。
这世上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就算是最苦的父母,
他们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苦。
在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下,
不读书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
比如偷窃,或者是自卑,
甚至是抑郁。
所以,有的时候,
孩子的心理问题,
可能只是因为父母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
《解读》的作者说,
孩子的问题,
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
孩子需要的是爱和陪伴,
而不是控制。
从前,
我一下班就会看到父母们在家里对着手机哈哈大笑。
而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里拿起了手机,
“低头族”、“玩游戏”、“看直播”、“打赏主播”………………
当“低头族”逐渐成为过去时,
父母已经成为了“手机控”。
孩子沉迷于手机,成为了众多爸妈的“心病”,
文中配图中的小斌,
沦为手机的“低头一族”;
扮演“电子设备的俘虏”,
被手机中的花花绿绿吸引;
坐在电脑前,打开视频软件,和网友聊天;
吃饭时,点外卖,时不时看一看;
睡觉时,一边充电,一边玩手机。
甚至走路时,都盯着手机,被手机吸进了兜里,无处可去。
在他们身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
然而,对于孩子来说,智能手机却是一个吸引他们的产品。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2.7%的中小学生最开始接触手机的时间是在上小学一年级,在7-10岁这个年龄段,孩子对手机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
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手机的使用频率很低,甚至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孩子是需要玩手机的,而不是被手机捆绑的。
手机可以选择娱乐、社交,但一定要给孩子制定规则,严格把控。
让孩子不沉迷手机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胜过一切物质的富足。
孩子内心是极度渴望被关注和重视的,如果父母能多陪陪孩子,对孩子及时给予关心和反馈,孩子就不会感到那么孤单。
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发现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给孩子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明确玩手机的时间,严格执行。
在执行规则时,要多一些耐心和理解,
并且态度要温柔,
循序渐进。
如果这个过程中感觉到有阻碍,可以和孩子一起评估一下,
是否有一些学习习惯需要调整,
比如制定出合适的奖惩措施,
是否有“认真”学习。
如果没有,则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时间表。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
不要过于心急,慢慢帮助孩子一起调整到最佳状态。
3
有些孩子的“假期综合症”
是在假期里显现出来的
在假期里,孩子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导致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
要想让孩子假期过得有意义,那么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调整到正常的作息时间,
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只顾着玩。
假期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最佳时期,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旅游,
让孩子跟大自然接触,
让孩子在接触的过程中,
获得丰富的知识。
假期是孩子“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孩子也能在假期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让假期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那么,孩子放假时,
家长应该怎么做,
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度过假期,取得更好的成绩呢?
今年7岁的小童是个聪明的孩子,平时活泼可爱,从一年级就开始学画画,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因此,学校为了表彰他,专门为他颁发了一张录取通知书。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小童都要在客厅里画上半个小时的画,画完之后,小童还要再画一个小时的画,
每次画完之后,小童都会在屏幕上画下一张小童的笑脸。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