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迫孩子得抑郁症,是一种强大的反威胁
“妈妈,我抑郁症好了,可以退学了。”
“我要去死了,我再也不来这个学校了。”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以上五点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你认可吗?
“我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把你逼疯了!”
“有本事你看看人家,在学校是个名人,回到家却要父母发脾气。”
“有本事你去死呀,我把我的气撒到你身上。”
这些话几乎成了在抑郁症中挣扎的家长和孩子,很多孩子也会因为家长的这些不经意的话而发狂,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不知道抑郁症的本质,但是一提到抑郁症,大家就会认为它是一种矫情,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抑郁症患者也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很多想法,有很多的压力,抑郁症患者也不例外,也许他们也有自己的脾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抑郁症的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情绪低落
抑郁症患者会把所有的情绪都倾注在抑郁症患者身上,但患者的情绪低落却会一直与抑郁症作斗争,持续很长时间,并且不愿意与人接触,心理健康,等等也是让人感到十分担心。
·闷闷不乐
抑郁症患者本身心情就很消极,而且他们还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给予鼓励和支持,那抑郁症患者也会减少很多的冲动,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会对别人发脾气。
·抑郁症患者经常会说“我根本就不想活着”
抑郁症患者在自杀时,自己内心世界一片灰暗,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征兆,但是患者并没有去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自杀的想法?这和患者的家庭教育有关,抑郁症患者很少会去思考,他们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就导致患者有自杀的想法,从而造成自杀的悲剧。
2、“他就是不想活着,没意思”
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抑郁症的困扰下,总是会陷入自我贬低的情绪中,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用,只有死了才能解脱,于是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尤其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表达这种感受。
“他们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说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多么多么多么优秀,多么多么多么多么棒,他们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
这就是他们陷入抑郁的根源,与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3、“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父母(或他人)的否定。
而讽刺、挖苦、嘲笑,在很多父母眼里都是负面情绪的来源。
所以,他们很容易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对孩子的批评、指责、惩罚,再加上这种情绪下孩子有什么都做不了,
还可能因此出现人身攻击、语言暴力,如同很多父母在这类表达中的“杀伤力”。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这些情绪,父母一定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只有做到正确的引导,孩子才可以更好的健康的成长。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以上行为时,应该如何处理?
1.合理、科学地看待孩子的不良情绪
当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时,父母要合理地看待孩子的情绪,不能只盯着孩子的负面情绪,更要学会合理的看待孩子的不良情绪。
不要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慢慢成长的。
当孩子学会走路时,他已经能够自己走了,当孩子走路不小心摔跤时,父母应该及时去扶他,让孩子学会自己站起来。
2.父母适当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消极的情绪疏导
如果孩子出现了不良情绪,父母应该适当地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通过语言、音乐、绘画等方式帮助孩子“黑发能量”,比如通过运动、音乐等方式帮助孩子减压。
3.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会接受失败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逃避失败。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失败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只要面对它,就会正视它,进而正视它。
4.教会孩子及时寻求帮助
如果孩子因为环境的改变,出现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症状,父母应该及时向孩子寻求帮助,如果孩子有情绪上的问题,父母要多给予安慰,鼓励孩子倾吐苦水。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多带孩子去看一些医生,帮孩子一起去解决,进行心理治疗,以免孩子的情绪积压得不到解决,日后出现轻生的念头时就很有可能想不开。
建议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扮演一个审判官,而是扮演一个倾听者,不要过多的指责孩子,尤其是要学会倾听孩子,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结语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注重自身的外表,即使是作为父母,也不应该过多的去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现在社会压力大,父母也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要总是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表现在孩子身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