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手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孩子在现实中得到了太多的否定和挫败。
尤其是在虚拟世界里,因为有很多玩家会有游戏,有很多规则和角色可以进入,甚至还会得到奖励,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得到别人的肯定,会觉得自己很棒,不用担心会被人嘲笑。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二是通过游戏得到成就感,比如游戏排名很高,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夸奖,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三是通过游戏里的人物做任务,让人感到自己很厉害,可以获得很大的赞许。
4
如何引导孩子玩手机?
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小时候并不知道手机、iPad是何物,因为父母总在一旁玩儿,所以好奇心驱使他们也想玩,于是他们也就盲目地跟着父母学,并且跟着父母学。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陪孩子玩,陪孩子看书、画画、聊天、做手工等。
父母的以身作则很重要,在这个空余时间,父母可以带孩子去郊游、旅游,让孩子在环境中接受熏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然、认识自己、发展兴趣,慢慢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专注力。
另外,在使用手机时,要教会孩子注重方式方法,如时间统计图、内容筛选、长短板块、使用简易度等,在内容选择上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避免出现“填鸭式”、“画蛇鳝式”等“填鸭式”,引起孩子反感。
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注意不要看手机、做低头族。当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时,父母就不要玩手机,陪伴孩子玩玩具、讲故事、陪孩子看绘本,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放在与父母一起,想玩手机的愿望也会减少。
“陪孩子时,不玩手机
”
“玩手机时,要以身作则,注意别沉迷手机
”
这也是家长容易疏忽的地方,看到孩子痴迷玩手机,父母就开始“炸毛病”:“你要是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
“我懒得管你了!”
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你用手机,你的目的是为了工作,手机是你孩子学习不沉迷的工具,但是却忽略了孩子内心感受,也许手机只是孩子发泄不满的一个工具。
而家长却忽略了孩子在青春期的这个阶段的情绪变化,只是把手机当成了“哄孩子的工具”。
2. 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无论长大了,父母的态度依然如故?”
其中点赞最高的回答是:“父母一直以来都只看到我的缺点,从来都是打击、批评、指责我。”
的确,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夸奖,只有“真棒”这三个字,我才能感受到父母敷衍的背后的否定、贬低,这是父母对我的“共情”。
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认可,只是父母一直都说我不行,让我失去了自信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而不是父母的夸奖,这样的孩子成长道路上,很难走得长远。
相反,就算是一句“你真棒”,也比不过是“你真好”的表扬来得更有效。
在《人世间》中,周家三个孩子,一个在妈妈长期的打压下变得极度自卑,一个在父母的打压下变得自责,越自卑越自卑,如果这两种力量不能从父母这里流动,哪个孩子真的成为了成功人士,哪个孩子就会在成功之路上越走越顺呢?
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教过我怎么做好,也没有人教过我怎么变好。
即使是这么厉害的人,如果他一直让自己感觉到自卑,在生活里他也很难保持一个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
一旦看到别人能轻松、愉悦地把事情做好,那么他的内心就会感到很满足。
好像一场无形的目染,很快就能把他们这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内化,变成自身的一部分,这种自我意识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
而一个人一辈子的成长,就是他们最终在自我的形成和突破。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在20世纪60年代的实验中,对2~5岁的儿童进行了一项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婴儿早期成长中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
第一个阶段,安全感,需要满足对外界的探索和了解,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心理特征;
第二个阶段,自我感,需要满足对周遭环境的探索和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会将这些活动视为一种安全感;
第三个阶段,意志力增强,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在某一阶段内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可思议。
我们要结合“从出生就一直拥有并且无法控制”的客观原因,趋利避害,追求快乐,而又缺少“可控”的方向,很容易形成极端的行为模式。
最重要的是,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缺乏自主性,往往会采取回避型依恋,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回避型依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