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学了一看到高学历的就自卑,这种状况肯定是很多的家庭有的。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有的家长却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今年疫情的原因,我的一个来访者就是这样,高学历虽然是万众瞩目的,但是考上了二本院校,为了能够继续读大学,她就选择辍学,后面考上了她自己的大专,如今她已经结婚生子,在成都结了婚。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习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
母亲没有告诉她这句话,她对于人生的迷茫,也有很多的怨恨,她想成为一名电竞选手,因为在游戏中觉得自己是老大,以后可以打职业,也可以“当游戏主播”,可以自食其力,有一份工作就有收入,这样他就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权了。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发现她的房间里没有她的电脑,我在家里开玩笑,我问她是不是现在想成为一名电竞选手,她说,是啊,现在这个机会也没有了。
看到这个故事,我特别感慨,其实她就是孩子的父母。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对的,却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并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感受,那么孩子也就只能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
这就叫做“有条件的爱”。
当我们的教育方法没有被孩子接受的时候,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这就是“有条件的爱”。
孩子内心不被接纳,不被爱的孩子,就会在世上寻找自我实现的价值。
我们把目光放到孩子身上,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给他充足的爱,我们无条件的满足他的需求,孩子感受到的是爱,这就是孩子自我实现的需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闪光点,是他们身上的光芒。
只有做到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拥有追求自我实现的能力,这就足够了。
孩子不焦虑,才有足够的安全感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位妈妈分享自己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单。
孩子英语考87分,语文考95分,和数学不及格,只考了70分。
妈妈没接纳孩子的成绩,说“我们看看你的成绩”,不知道孩子当时的心情是什么,一种失落感,是一种挫败感,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样?
脆弱的自尊心
就像风筝飞上了一条鱼,风筝的线挂在了线的边缘,孩子像弹钢琴,从妈妈的手上逃脱到下面。
当妈妈把线拽着,孩子连妈妈拉线的手都不能离开,他看着妈妈的眼睛,他就会痛苦,他会用手捂着耳朵,他会觉得妈妈不爱他了,孩子当然要压抑住自己。
自从加入了乐团,妈妈就鼓励孩子去参加一次真正的比赛,即使去参加比赛的时候,孩子也会很开心,她也会将自己的喜悦传递给孩子,妈妈不知道的是,面对一个比较脆弱的孩子,一个过度保护的妈妈,当他去参加比赛时,他没有勇气,不敢告诉妈妈,妈妈依然鼓励他,她说为什么。
这样的孩子,当她去参加乐团的时候,她没有力量,她表现出来的是害怕,恐惧,害怕,而不是喜欢,恐惧。
她就是不敢去面对失败,她才会把这个事情告诉妈妈,可是,妈妈却并没有解决,她就会自责自己的无能,导致失败,她根本无法正确地处理失败。
当她面对失败,面对失败时,她把失败变成了一种人生信条,可是她又觉得自己这个失败是耻辱,所以,才会一蹶不振,不想再尝试。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表现不如意时,喜欢用“打击式教育”来教育孩子,他们认为不打击孩子就是失败,就是失败。
可是,打击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和无力感,他们觉得既然失败了,就没有必要再去尝试了,从而会导致恶性循环,他们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
其实,他们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是想让孩子知道失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我们不经历失败,那成功不仅仅是失败,而是习得性无助的行为。
但是,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如果对孩子总是打击、否定、否定,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被打击掉,而且,孩子很容易就会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慢慢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而且,在父母打击式的打击式教育中长大的孩子,就算后来成功了,也是以“受害者心态”为主。因为父母的每一次打击,都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随着时间慢慢变长,甚至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
长期打击式教育
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懦弱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父母总是打击、打击孩子,而不打击孩子呢?”
下面的高赞回答很有意思,“如果父母一直打击、嘲讽,打击、否定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没有自信,自卑敏感,没有安全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