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上学将来干什么搞笑视频
是的,你现在这个年纪也不上学,你要长大了就能当个网红了,而且就行,以后一样能挣很多钱,工作也一样能赚钱。
不上学你可以干什么搞笑视频赚钱呢?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习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
你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但是你想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一些很简单的收入,但是你有过“低门槛”的生活。
这就是高门槛的无奈。
还有一位网友评论到:
我在国外很知名的一个朋友,家庭和睦,也有自己的事业,但是他们的儿子却是很普通的,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以后像我这样,他们是社会的底层人,怎么能够过得很好呢?
我们很多人对底层人的教育都是这样的:
没钱不出去打工,自己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
而现在社会,希望你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很多人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形成了一种价值观:我不需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02
现在很多的孩子,只要一想到读书这个目标,他们就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开始变得懒洋洋,没有目标。
而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们被父母所逼迫,希望他们读书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己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逼迫孩子读书,是想要让孩子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如果孩子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厨师、医生、企业家、律师等,那么孩子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他只知道,父母要求我考上大学,认为我只是为了父母而学习,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没有取得好成绩,没有上一所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挣钱养家糊口的价值。
如果孩子有理想信念,这样的孩子一定会积极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但是,如果孩子只是为了父母而学习,那么这就不是父母的孩子应该有的样子了。
孩子厌学,父母应该怎么办?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的确很大。虽然目前,国家对于中小学生的考试成绩都实行“双减”政策,不让排名,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厌学的孩子比比皆是。那么,我们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
当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便会有一种追求价值感和幸福感。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是“归属感”。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一旦得到了满足,就会有被重视感,进而产生内在的“价值感”。
而游戏中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能得到奖励,这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了无比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在《少年说》中,有个男孩喊话:
“你们大人总是这样,为了图个安静,用手机稳住我们。等我们长大了,沉迷于手机,你们又会觉得,是手机耽误了我们。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在小的时候,是谁把手机塞给我们的?
又是谁,放弃了对我们的关爱和陪伴?”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时,请问你有没有反思过,是谁把手机塞给了孩子?
是谁,放弃了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
是谁,放弃了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
《少年说》中,小学生叶子健的哭诉苦衷就是:
“小时候,我总是认为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每次抬头看他们时,他们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看。他们想我安静下来,不捣乱,就会把手机扔给我,让我一个人玩。”
其实,手机就像孩子手中的小熊。
它就像孩子的小熊。
当孩子们在和它玩耍时,它就会哈哈大笑,当孩子和它玩耍时,它就会浑身充满了力量,充满了阳光。
那孩子需要什么呢?他们需要来自父母的认可,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的关爱,更需要这个社会的认可。
所以,手机是最好的替代品,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当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强烈的依赖性。
这个时候,手机就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
02.孩子迷恋手机,可能是因为孤独
很多家长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很少陪伴孩子玩乐高,
孩子是有了手机之后,就会很安静,也不需要父母的陪伴。
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手机的年代,
他们没有了电视的童年,
没有了父母的陪伴,
手机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所以很多孩子就成了“手机控”。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手机就是他们的全部,
而他们的所有,
都是手机“替代”
的。
所以说,当孩子沉迷手机时,
不如先放下手机,
先从自己放下手机开始。
用心去陪伴孩子,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知道,
他们的所有行为,
都是被手机所替代的,
才是有趣的、有价值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