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刀划手是抑郁吗如何开导?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这个群体是一个比传统意义更多的群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社会的蜕变,他们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成年人是抑郁症,青少年是抑郁症患者,这个群体也是抑郁症患者。
在厌学症管心营接手的大部分青少年患者,在抑郁症的背后,我们发现最困扰我们的一个点: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学?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以上五点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你认可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学?
大部分孩子,都不是一开始就不愿意去上学,而是被父母逼迫去学校的。
举个例子,一个从小就被父母送到各种补习班,参加各种比赛的孩子,即使在比赛中也不一定能拿名次,但他一直都很努力,每次都能拿到第一名。
结果是,他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失去了动力,慢慢地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后来,他无缘无故地开始厌学,无论怎么威逼利诱,他都不愿回学校。
最后,他瞒着父母和老师,跑到一所普通中学,父母和老师都不愿再对他进行管教。
即便他一再保证不会再去普通学校,可他从心底里是抗拒父母和老师的管教的。
其实,孩子不听话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压抑、彷徨、迷茫。
他们需要得到认同、认同、被认可,他们需要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当他们感到自身的存在对于外界来说没有意义,认为自己做的不对,也没关系,错的是我们自己。
这时,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审视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他足够的爱。
这个时期,爱是需要安全感,但也要适度。
最好的爱不是包办替代,而是陪伴,让孩子从童年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急着替他收拾残局,不要用命令的语气说教,而是要在孩子求助的时候给予理解和回应。
2、认同孩子的情绪
6岁的小男孩,什么都想尝试,但是看到弟弟妹妹吃掉了,他很难过。
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这时可以蹲下来抱抱孩子,拍拍他的后背。
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难过,等你哭完这个小时,你就好了。”
父母的认同能给孩子勇气,并教他思考,怎么处理这件事。
3、给予同理心
一个人在伤心难过、愤怒、抑郁的时候,其实都想要得到理解,理解。
但是,我们常常会忽略掉一个关键的部分:“情绪”。
“情绪”这个东西,被很多人接收并压抑过,比如被父母否定、批评、指责,也可能会找其他的渠道去消化。
说出来,就是情绪的出口。
如果父母总是看不见、摸不着、理解不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一直处于紧张、压抑、焦虑的情绪中。
而当他长大后,面对同样的情绪,他们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会焦虑和愤怒,会吼叫和怒吼。
比如,有些孩子在考试前,表现得非常焦虑,甚至开玩笑,甚至边吃边说:“这次考试没考好,我这都是第几次做的!”
这样的话,那他就会担心考试,会因为考不好,爸爸妈妈会生气,可能会责备他。
再比如,有些孩子的情绪反应能力很强,也很爱哭,但是他知道自己不会跟父母一起哭,因此有时候,他也会忍不住会发脾气,哭得特别大声。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许哭”,因为一旦这样,孩子就学会了,只要自己一哭,就要一边哭,一边告诉父母“不要哭”,于是父母就会觉得孩子不听话。
实际上,“哭”是一种本能,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可以有效的控制情绪,正确的释放情绪,同时也是一种能力,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样的情绪表达会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思考,不会被负面情绪左右。
第二:共情能力
他们会看到自己的情绪被认可和接纳,这会促进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的提升。
如果父母不能接纳他们的情绪,他们的自我会放大,甚至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配得到父母的爱。
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被父母否定之后,孩子会自暴自弃,变得越来越胆小怯懦。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过:“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并通过游戏方式让孩子放松,同时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3) 学会以退为进,降低期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也是造成家长和孩子压力的重要原因。
孩子的压力很大,怕输在起跑线上,很少有机会能够在未来起跑线上拼尽全力。
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犹如千军万马过钢丝的机关枪,压力越大,反弹越大,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越是着急,恶性循环,双方都疲惫不堪。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