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孩子玩手机是普遍现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不应该是“罪魁祸首”。可是,孩子玩手机的危害要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晚上不睡,白天不醒,到了晚上睡不着,再玩一会儿,根本就不可能。哪怕你在外面拉屎拉尿,人家在厕所里刷手机,手机,在游乐场上追剧,专心陪孩子也不行!
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沉迷于手机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作为家长,大家都知道,孩子要培养好习惯,需要从小开始。但是,自从自从智能手机普及,各种APP泛滥成灾,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就连四五岁的孩子都抱着手机看,有时候,孩子的妈妈会说,你也不懂,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孩子不沉迷手机吗?
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给孩子玩手机,也不怕孩子有什么特别的,立刻就给孩子买了一个手机。当孩子看到妈妈这么做以后,手机就成了妈妈的精神食粮。
有研究表明:在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下,孩子患上抑郁症的风险增加了43%,而且缺乏运动和睡眠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孩子有哪些表现?
走路不灵活,身体扭捏,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等行为?
长期沉迷于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病,如:干眼症、驼背症、颈椎病、肥胖症、腰背痛、视力模糊等。
危害大:
1. 导致睡眠障碍
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John Bowlby分析:
“我们费尽心思让孩子变成了一代‘洋娃娃’,但他却不知道该如何变好。”
就像文章开头的4岁女孩,整天看到的都是“不如人”“不如人”的畏畏畏缩缩的样子,
结果是越来越没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而这对父母的做法就是用手机给孩子最顺手的一种保护,来保护孩子的安全。
时间久了,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就不会再用哭来保护自己,而是用哭来保护自己。
2.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文迪·奥斯托佛说:“捣蛋、坏孩子和咄咄咄逼人的成人的关系,是两个极端。”
虽然每个人都有淘气的时候,但是孩子淘气一事无成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在孩子的成长发育期,家长更应该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注意力的关键在于对孩子“专心”的关注。
注意力不集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每个孩子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有些孩子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只是家长没有及时发现。所以,家长要重视起来,了解孩子的注意力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一、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1、先天因素影响
所谓先天因素就是指的专注力,是指孩子能够自主地进行某项活动时的心理活动,而孩子的专注力是由于后天因素影响,即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影响。
孩子的注意力水平低的话,他就会出现上课听讲不集中,作业拖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甚至会有失眠等情况。孩子的注意力是最基本的,孩子的专注力是可以通过锻炼和训练来提升的,但是家庭的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孩子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2、大脑发育不良影响
孩子大脑发育是有一定的过程的,神经系统发育的过程会有一定的规律,大脑发育决定了孩子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是否能够听得懂内容。如果孩子在语言方面发育不足,那么孩子就无法通过正常的语调和表情去表达。同时也就无法通过与他人进行沟通,当孩子出现语言发育异常的情况时,他们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或者说会出现语言延迟等情况。
3、注意力不集中
当孩子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孩子就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放到“有趣”的事情上,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一旦孩子过度沉迷于一件事情,那么他就会忘记了原本应该做的事情,也就会导致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专注力分散,在学习的时候开小差,不愿意听从老师的指令。
4、不愿意主动交流
有些孩子特别愿意与人进行交流,但是因为不善于言谈举止,所以就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有些孩子虽然不表现出与人交流的愿望,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方向感,就很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
这就需要孩子多方面的努力,包括通过学习其他的方式,和父母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习惯,慢慢的融入社会,渐渐的才会开始融入集体,融入生活。
那么对于孩子的爱玩手机这件事情,父母应该如何有效的引导孩子呢?
1、多给孩子创造条件
让孩子学会使用手机是解决孩子迷恋手机的一个有效方法,家长在面对孩子迷恋手机这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过于焦虑和着急,更不要指责和打骂孩子,这样只会使孩子更加地叛逆,当孩子出现手机成瘾的情况时,要找准时机,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孩子摆脱手机成瘾的困境,帮助孩子重新获得对生活的热情,家长朋友们应该去帮助孩子找到他的兴趣爱好,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他喜欢的活动,例如运动,音乐等,这些爱好可以让孩子有事情做,更有兴趣爱好可以做,如果你能够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就不会通过网络来获取心灵的满足,而沉迷手机游戏的比例就会下降很多,同时还可以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和孩子一起读书也可以很好的增进亲子关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