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抑郁孩子就医?
只要
一提抑郁孩子,很多家长都会把孩子抑郁症这个名词贴上标签。但我的苦口婆心,好像一点用都没有。抑郁症也好,焦虑抑郁也罢,其实是一种疾病。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以上五点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你认可吗?
而患有抑郁症的孩子,被严重的否定,对生活失去信心,并表现出极度的沮丧、绝望、自杀的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不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轻易给孩子贴上“抑郁症”的标签,孩子的病情就可能复发。
医学专家说,抑郁症的表现与大脑的功能有关,大脑里有三个神经递质的传递,分别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多巴胺的传递通路是在伏隔核在伏隔核上后的一种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被称为“奖赏系统”。
多巴胺的分泌主要来源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能直接导致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叮嘱咐孩子认真点,可是孩子却经常走神,东张西望。
多巴胺水平越高的孩子,越是自律,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意志力。
可是有的家长却认为,写作业就是要写的,孩子写作业时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因为“自控力”不足。
其实不然。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两个自我”,即“两个自我”。
自我意识是我们认识自己、有意识的过程,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自我意识觉醒了,他会不断地给自己提要求,追求更好的自我管理的结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自我效能感,将促进他的成长。
而父母如果能够理解孩子,不仅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且能以同理心来理解孩子,孩子的这种自我意识萌发,是一种对自己的认同,对自己的价值的肯定。
第二种是父母的自恋感。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有些许来自于父母本身的自恋,父母常常是自恋的、是卑微的。
有些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满足孩子的愿望,觉得孩子能自我实现。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自我实现是通过哭闹,就能够实现的,他们期待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
这些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内在的自恋,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就会给孩子很多的物质满足。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需求,和满足是不匹配的,孩子的需求也不匹配。
孩子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父母就会满足,然后孩子就会在被满足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价值。
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去实现这个价值,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就会通过不正确的方式去获得。
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让孩子在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过程中,去满足自己内在的自恋感。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在需求变得越来越少,对父母的失望也就会越来越多。
这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在的需要越多,外在的期待越少,内在的自信就越足,就越自信。
一个孩子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自我的内心需求,就像小婴儿需要不断地通过哭来满足自己,直到自己长成大人,渴望独立,逐渐长大成人。
如果他从小到大,在父母的管控下,不敢、不能做自己,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一定是不受欢迎的,无论他有怎样的性格,待在哪个社会上,都会处处受挫。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
孩子要有这样的内心需求,既要满足内在需求,又要满足外在的关系,这样才是良性循环的。
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对症下药”。
【策略】
1、认知疗法
首先让孩子明白,他只是偶尔发发脾气,但这并不代表永远都是不可理喻的。
很多时候,是孩子的行为激发了他内心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一旦他产生责任感和责任感,他就会减少发脾气的次数。
2、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
通过专业的情绪管理培训班,可以让孩子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懂得如何处理它。
3、学会情绪管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当孩子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时,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这种做法,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要“共情”,并且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
4、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孩子的自律能力,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
孩子可以自律,但是前提是,必须拥有自律的能力。因此,如果孩子不具备自律能力,父母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什么是自律能力?自律能力就是当一个人面对诱惑,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被诱惑所干扰,并且能够在没有外界打扰的情况下,坚定自己的行动,做出正确的选择。
自律是孩子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人生课题。
对于孩子来说,自律能力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