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大师不上学,在家带娃,每天过得真实而崩溃,不上学在家带娃,但是却发现:我把我的生活和孩子分开了。孩子到了初二初三我是在一个影子角色中退出了,孩子一回到家,我就会成为影子角色,并且传递给孩子:
“我好像不喜欢上学,就是这样!”
“我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习,我这么辛苦,要陪孩子学习,我太累了。”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习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
……
这些文章的作者均是在焦虑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也曾经是焦虑的父母。
可以说,焦虑是孩子成长的“帮凶”。
所以,当焦虑不存在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和焦虑和谐共处。
但是,焦虑的父母往往很少能觉察到孩子的焦虑的来源,也就是说,孩子无法与自己的焦虑和平共处。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明明已经厌学了,依然把一切都当做“没发生过”。
很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可焦虑的?让我看看你每天都在干嘛!”
可事实上,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别玩”的时候,其实是在用焦虑的行为不断提醒孩子,这个行为在告诉孩子,我焦虑是不行的。
这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保护机制,因为我们担心,这个行为让我们害怕。
所以孩子一旦他出现什么“厌学”的迹象,父母就会立刻紧张起来,因为孩子在潜意识里是知道,自己如果真的厌学了,就意味着自己要承担很多责任。
第二个原因,在学校中,不能获得平等的地位。
很多孩子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做一个学霸。
要么是老师、父母、同学等一切唯成绩是从,要么是家庭条件一般,孩子也不愿意学习。
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对待朋友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
他会因为朋友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而改变自己的一切。
特别是孩子小时候,对他来说,父母的身教、老师的教诲、亲人的谆谆谆谆谆谆谆教导,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甚至有的家长会拿孩子跟朋友、同事比较,来刺激孩子学习,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跟自己比,或者说“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那么优秀,觉得他优秀。
但是长此以往,孩子的精神状态肯定是不好的。
长期以往的话,孩子的大脑就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别的孩子都在玩,我却在学习”,或者“成绩比我强,都被逼着做了我不愿意做的事情”。
当他们考试成绩出来,无论成绩如何,都会“遭受”他人的讥讽、嘲讽、打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
父母会说:“我没有能力,你就帮我做吧”。
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孩子会被这种思维框框框框框,仿佛自己做不到任何事,也就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然后就很容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孩子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感到沮丧无助,甚至于绝望。
而这些被框框框框框框框框框,又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是错的,反正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只会否定自己。
长期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会养成“遇事就否定”的心态,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是对自己不信任。
这样的孩子,到了职场上,就会更加自卑,而且遇到困难就会一蹶不振,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都是他坚强的后盾。
04
所谓成长,就是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认为,给孩子足够的金钱,就是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和保护,就可以对孩子包办一切。
殊不知,给孩子提供了无数次的选择,就好比给了孩子一只眼睛,能够让孩子看到一件事、一个人的成功,也能够让孩子看到一个人的失败。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让孩子直接帮我们做出决定,而是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培养他的责任感。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充足的自主权。
孩子在独立和探索中获得自我意识觉醒,当他真正拥有了自我意识时,这种内在驱动力也会让他产生对事情的渴望。
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独立和自主的边界内成长。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既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可以被尊重,也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真正放手,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事情。
父母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而不是做决定。
虽然说,规则是父母的,但是规则是孩子的自我管理,也是父母必须制定的,并且严格执行。
否则,这份规则会让孩子感到无力感,从而产生抗拒,甚至叛逆。
育儿道路上,父母要及时调整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
2.有效的亲子陪伴
孩子叛逆期的时候,父母与孩子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是同一性的独立的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