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孩子有抑郁症吗?
有什么表现,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个不幸福的人吗?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以上五点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你认可吗?
关于“自卑”,网上一位专家说:“自卑,就是在与别人比较时比自己优秀。”
她分享了一个故事:
一次,她在学校的大课间休息时,在班级里发现了一个男生。
他对她说:“你的成绩真是不如XXX,为什么不要像某某某一样呢?”
孩子想了想,还是点点头。
他说:“我觉得自己还是不如他呢,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比他更优秀的了。”
之前他的成绩一直处于全班前5名,但有一次他考了第2名,他却只考了前2名。
他还在心里不停地反思:“是我不好,还是全都是我不好?”
所以,爸爸妈妈妈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在压力下,看到更加积极的一面,比如他可能会说:“我就是比你们强,不信你们也试试看。”
而且,他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时候,他有可能会对爸爸妈妈说:“我这次考试没有考好,请你不要对我撒谎,好吗?”
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孩子会觉得自己一点隐私也没有,可能会觉得没有什么,因为妈妈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成绩都是父母的功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强。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命令式的口吻去命令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越发的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管教,甚至会和父母对着干。孩子越发的不愿意和父母说话,因为他们觉得说了也没用,还不如直接给他们下命令,让他们去执行。
这样的沟通方式孩子往往是会听不进去的,甚至还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双方就会出现一种对抗的状态,也不愿意一起看到孩子沉迷于手机。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我们孩子面前进行沟通。
我们可以这样说:你想要先写作业呢,还是先玩会手机呢?我们可以一起去吃饭,还是出去玩呢?或者说,我们一起去外面吃一顿晚餐呢?
也就是说,当我们和孩子达成一致意见,取得共识之后,我们要告诉他,我们这样跟孩子沟通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也要讲一些我们这样跟孩子沟通的原则。
那这里主要讲的是四个原则。
第一,无条件
这是指,对孩子的需求要无条件地接纳。
举个例子,当我们发现孩子不想吃饭,想要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答应了孩子,如果你看了,吃饭的时候还想看,那就遵守约定。
但是有的时候孩子会忘记约定,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比如,我跟孩子说好了,有一天当他看电视的时候,我跟他说:
“我看了20分钟电视就到了哦,现在是你的时间,你自己玩玩具,看书看得多久。”
这就是不接纳,而是忽视孩子的需求,不接纳孩子的感受。
其实,当我们能够这样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时,他其实也就更容易去接纳我们所说的话。
而且,当孩子能够知道我们在意了他的感受,我们也更容易接受我们所说的话。
因为,共情比暴力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04 这样说,说明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从内心深处给予孩子接纳
1.要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被理解和允许,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并没有抛弃他,允许他伤心难过,孩子接受情绪,才会更容易被接受。
只有被理解和接纳,孩子才能更加的放松,才会愿意去思考,才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
2.跟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可以抱抱他,但不要强迫他继续哭。
在我们拥抱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不要说教、指责、打骂。
倾听孩子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去了解孩子为什么哭?
3.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
孩子哭不一定是没有规则,有时候只是想发泄,才会哭得更厉害,
如果父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打骂。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然后鼓励孩子再哭一哭,发泄出来。
【父母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父母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孩子才会在爱中去逐渐的释放自己的情绪,从而变得越来越好。
一味地跟孩子“讲道理”,只会把孩子推向更糟的一面。
唯有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孩子才会慢慢的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