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抑郁症患者,比单纯的抑郁症患者要严重得多,就像文提到的《都·死了解》一样。
他们的情感反应很明显,就是那些在情感中不能自己独处、无法独处,自己感觉非常的无助,也非常无助。
就像情绪失控、自我否定所说的一样,会表现得非常厌世。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以上五点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你认可吗?
4、“抑郁症”竟然都是“精神病”?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抑郁症的出现?这个问题需要父母、学校和医学专家共同来探讨。
从生理上说,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问题,
一般要经过4~5年的发展过程。
4岁前的孩子,性格、行为各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的感知能力还很弱,更多的是感受到满满的恶意,而且这种伤害是不会停止的。
尤其是在孩子2~5岁的时候,
他们的感知能力开始出现很敏感。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支持,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灰色的,会觉得大人和他们无关紧要的事都是“精神病”。
但是随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逐渐扩大和加深,他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
此时此刻,他们看到的就是黑色会移动的灰,黑色是代表情绪,而黑暗代表压力。
当孩子们的情绪逐渐皱起,表情开始变得忧伤、惊恐,对周围事物的整个世界也开始变得消极起来。
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很可能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并且影响心理健康。
最后,他们也就会变得孤僻和抑郁,因为他们没有倾诉的对象,他们不再亲密的分享他们的感受,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也不会好起来。
如果他们的问题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孩子就会感觉自己真的很失败,可能会因为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而感到自卑、难过。
所以,作为父母,不要总是认为孩子有问题,要先反思自己的问题。
02
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就是情感交流,教育就是教训孩子。
殊不知,情感交流比教育更重要,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比如说走进大自然里,用一些亲子活动来建立孩子们之间的感情。
比如说平时周末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郊外田野去爬山,或者去图书馆,逛博物馆,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到情感的满足。
然而,我们的家长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为孩子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情感需求提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仅不会再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甚至还会觉得父母不够理解自己,还经常对自己各种不满、挑剔。
尤其是当孩子处于叛逆期,其独立意识增强了,父母应该懂得如何与之沟通,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关怀。
因为孩子的叛逆期,往往意味着父母不再是孩子
,因此父母要重新回归家庭的怀抱,重新去理解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只有父母真正地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孩子也才会尊重父母。
也只有当父母真正地了解孩子,孩子才会信任父母,才会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样才能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共同的沟通桥梁,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接受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2.放弃以权威和强制的方式教育孩子
不少父母会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得听自己的,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但事实上,孩子的成长环境,已经不允许父母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再多说教都是无用功,父母要学会放弃自己的权威,尝试一下改变自己的想法,转变自己的态度,尝试着用平等的身份和孩子相处。
当你和孩子有了共同话题,你还会强迫孩子和你对着干吗?
3. 有些事情,你可以不用勉强孩子
让孩子自主权
孩子只要自己说了算,不管是想做什么事情,父母都会全力支持,而不是看到孩子的“胡闹”就心软。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你可以轻松愉快的阻止,而不是担心这样会让孩子以后怎么做。
只要有想法,她就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考虑后果,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可即使孩子的想法不成熟,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判断事情。
孩子的生活阅历毕竟有限,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那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权。
当孩子明白了生活的真相后,内心的恐惧感自然也会减少,这样一来,孩子不仅能够做好自己,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从而也更加尊重父母。
孩子的人生需要一个叛逆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学会引导孩子,培养孩子自己的想法。
你若是什么都不懂,你连自己的感受都不知道,你又如何去尊重别人呢?
学会尊重,摒弃“偏见”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也更加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