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叛逆期,你会发现你付出的代价,比你正在发泄的情绪要多得多,这就叫蜕变之路。
叛逆期的孩子,正是这个阶段。
我们也都曾经历过青春期,很多时候,就像蜕变的旗帜,一些东西不见了,只剩下失落和悔恨。
曾经懂事听话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和家长走的路,而是我们的选择。
曾经孩子是我们的软肋,也曾经我们的软肋。
曾经孩子是我们的心头肉,也曾经我们的软肋。
还记得去年高考,一个叫徐孟南的孩子,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在高考前几天假装昏天黑地去了学校。
等到考试成绩公布成绩的那天,他没有告诉父母,也没有告诉父母,自己的成绩才回到家。
那晚他没有回家,可是一夜都没有吃晚饭。
第二天,父亲把他叫到学校,严厉的教训了他,他跟父亲说自己有错在先,并且带着妹妹去了医院。
哥哥在责怪他的时候,他却站在窗户旁边说:
“他是故意考的,为了不让我失望。”
也许这个男孩的叛逆,让父亲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3月考成绩出来后,在写给父母的感谢信里,他写到:
“每一个抑郁的夜晚,我都想对着父母说,我的父母是懂得比我更爱我的,他们非常爱我。”
“为什么会这样想,他们的眼里,只有我的成绩。”
对于父亲的责备,男孩的态度又一次变得十分不友好。
他变得更加的暴躁,开始不信任父母,甚至说出一些极端的话。
现在,大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吗?
这个男孩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听话懂事,但是,他却做出一些令父母很不高兴的事。
他总是很有主见,很有自己的想法,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他每天会给父母安排很多任务,让他们去做,但是效果却不好,父母往往会觉得他是一个不懂事、调皮的孩子,让父母失望。
为了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他们开始叛逆,甚至故意跟父母对着干,让父母不开心。
以上所说的几点,就是父母对于孩子叛逆的常见的两种表现。
一种是行为上的叛逆,例如逃课,吸烟,喝酒,打架,不学习,顶撞父母,孤僻或者是网瘾,不服管教。
还有一种,就是故意与父母对着干,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而这两种的目的都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报复父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第三种,是有暴力倾向,出现明显的叛逆行为。
暴力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以破坏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而打孩子的行为,无疑是在向父母传递一个信号:你自己是不好的。
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打父母后,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发生弑父杀母的极端行为。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打孩子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因为打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而感到痛苦。
4、有效的奖惩制度,助长孩子的暴力倾向
家长们对于惩罚制度的认知,往往来自于父母的棍棒教育。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提到过:
“体罚是用来限制不成熟的个体进行身体的攻击。体罚是一种短期内的行为,通常是通过反复地羞辱或用伤害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而惩罚的危害和“适得其反”则是对孩子的控制。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白熊效应”,即: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做什么。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白熊效应”,也叫做“反弹效应”。
被父母“对着干”的孩子,普遍存在以下这4种心理状态。
01
我是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有什么用处吗?
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
这是有些父母的一厢情愿的想法。
孩子需要爱和自由,本应该是父母给予他们的自由。
如果父母不给他们这种自由,那么他们就会疯狂地追星、狂打游戏、寻求刺激。
但他们没想过,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却是父母缺乏边界感。
我们希望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希望孩子能按照我们设计的道路上,塑造自己的独特个性。
因此,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认真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当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扮演一个监督者、管理者、管理者的角色时,孩子就会主动去学习、认真做事,也就不会辜负父母的期待。
马皓文给儿子马飞最大的帮助,不是安排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培养孩子成为他自己喜欢的事情。
3.陪伴孩子,学会倾听
马皓文一直致力于培养马飞,他并没有要求儿子学习成绩一定要好,他只是告诉孩子要有理想,有追求。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厌学提学习成绩的6个步骤》的电子书?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厌学》的电子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