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的常见表现
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情绪低落、精神活动减退,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自卑自责。
有的患者表现为体重减轻,容易疲劳,注意力下降,思维迟缓,自觉脑子反应迟钝,甚至有自杀的想法,严重时容易诱发自杀。
抑郁症的常见表现有:
1、长期焦虑
2、身体疾病: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浑身乏力;
3、悲观厌世,或者有自伤自杀的念头;
4、头痛、腹痛、头昏、恶心、呕吐、胃不适、头痛、胃部不适;
5、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6、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强迫症、品行障碍、酒精依赖、精神病性症状
7、抽动症
8、焦虑症、神经衰弱、厌食症、严重的精神障碍
在以下这些问题中,有轻度抑郁症
并不严重
1、焦虑
2、精神和情感低落
3、无望
4、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害怕开始担心一些事情
4、强烈的厌学
5、自暴自弃
6、酗酒和吸毒的人比患病的人更容易出现精神病
7、反复发作的孩子
8、家长只注重学习,而忽略了生活
9、孩子没有任何压力,没有生活的目标
10、在学校被孤立、被霸凌
看到这些原因后,我心痛不已,只有家校联手,才能帮助孩子走出抑郁,更好的学习,实现理想的人生。
在每个案例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而每个案例背后,都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
为什么这么多的案例,都是因为孩子出现了抑郁、叛逆、亲情冷漠、抑郁……
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才导致孩子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
可惜的是,我们是真真切切实实地遇到了它,并且遇到了它。
我见过很多家长,他们中很少存在一个家长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而是一个家庭教育服务员。
他们有的时候确实也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有很多家长说,道理也讲不通,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呢?
的确,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办法像上面那些故事中的爸爸那样,亲自带孩子,在出门之前,提前给孩子做好预防工作。
比如孩子上学之前,就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不要穿脱什么人的衣服,不要接触任何其他人,在大人离开的时候,都不能去打扰其他人。
给孩子准备好礼物,出门在晚的时候,记得跟孩子说一声:“谢谢!”
孩子能够承受独自出行的不适,其实也是一种成长。
在《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和儿子嗯哼相处的细节上,霍思燕觉得很多家长都有些许不同。
嗯哼一开始是不适应的,每次都会哭着说:“妈妈不要走,我要和它一起。”
但霍思燕表示,幼儿园这种地方,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去。
她觉得,相比于学校,家庭中的照顾更加重要。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需要照顾时,都应该先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孩子一起照顾好孩子。
但是很多时候,家长们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会给出很多误解。
1) 过分关注
对于照顾孩子,每个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
对于照顾孩子,每个家长们都有不同的感受。
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过度关注”是最大的误解。
就像小雪的孩子,长期在“照顾”下成长,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心理学家表示,过度的照顾,会降低孩子的生活质量,
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从而影响他们的自控能力。
2) 太过于关注
中国父母有个典型的误区,就是把孩子当做“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
担心孩子吃不饱,担心孩子生病,总是尽可能的帮助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即使不出门,妈妈都会给孩子准备好各种各样的好吃的。
这样的“爱护”,使孩子无法从妈妈身上获取充足的安全感,在“照顾”的过程中,孩子就会越来越依赖,从而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习惯。
这样的养育方式,让孩子缺乏独立,只有“包办”的人生,在心理和行动上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依赖。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缺乏独立。
孩子爱撒娇,好面子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培养他们自尊自信的好习惯,而这种习惯要从小培养,就要靠父母的“狠”。
如果父母不狠心,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那么孩子长大后也很难有出息。
小时候不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有出息?
不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无出息?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经历过爱和吃苦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那些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走上社会后,会走上社会的几个坑,家长要看到这几个坑:
1、不敢放手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总怕孩子磕磕碰碰,什么都帮他打理,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有的甚至为孩子提前放学,让孩子吃饭、穿衣、上厕所。
孩子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狂燥症等心理问题,家长不能只是无条件接纳与靠药物来控制改善,更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部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改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