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从小很乖的孩子得抑郁症)

 

 

孩子焦虑抑郁怎么办?当父母的最害怕是孩子焦虑抑郁症,担心孩子因为抑郁导致人身安全出现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让孩子开心,这就会造成溺爱与放纵;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讲解如何帮孩子改善抑郁6个步骤,联系我们获取指导方案。

我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抑郁症筛查纳入大学、中学学生健康体检内容。为了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救助,甚至将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越来越普遍。目前,中国有一亿抑郁症患者,而青少年就占了3000万,近乎三分之一。在其他年龄段里,抑郁症患者占比仅为2%,但在青少年这个群体里,几乎每5-10个人就有1人有抑郁的风险。

新闻一出,引起了无数网友的热议。每一条评论都很戳心。

“我的同学就死于抑郁症,在事发之前家里人都不重视,以为孩子只是情绪不好。”

“我自己就是抑郁症患者,每每听到别人鼓励我坚强一点,要尽早好起来,心里就会觉得难受。”

“我女儿以前学习可好了,回回都是班上前2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而且只要排第二,就会生气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练习习题。”

最后这位妈妈的问责让我难以忘怀。

这么乖,这么懂事的孩子怎么就得了抑郁症?

乖孩子更容易抑郁#

在我从事青春期教育十年多的过程中,接触过许许多多受到抑郁症困扰的孩子。没有任何的预设,感恩他们一个一个来到我面前,让我逐渐开始了解这群孩子。

这些孩子中,很多人看起来阳光懂事,在抑郁前均是学校里的学霸和模范学生。如果没有过激行为的发生,他们会是我们生活中所看见的最乖的那群孩子。

但是乖孩子的成长有多痛苦,在很长时间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榕榕是一个秀气腼腆的女孩,她跟我说,妈妈对她从小要求就很严格,考试成绩必须是年级前三,对小朋友必须大方有爱,不然就是不懂事。

刚上初中那两年,她曾尝试去和父母表达自己很疲劳,不想再做个乖孩子,但在妈妈惊恐的眼神中,她不得不收起自我,将所有不安的感受生生咽了下去。

小白的父母是教师,对孩子的管教颇具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表扬孩子就事论事,批评孩子会上升到人格高度。

  • 小白在抑郁前,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但他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对自己的评价极低,哪怕成绩一直处于班上前5,也觉得自己没有未来没有前途,他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垃圾,不配拥有好的生活。
  • 童童的经历最让我感到难受,作为一个刚上高中的女孩,她曾经历过老师长达一年的性骚扰。理智告诉她,性骚扰是老师的错,是老师不配为人师表,她应该去举报老师。
    但她还是忍不住责怪自己,有时候她会想,如果自己当初穿的不是裙子,又或者那天自习之后早点离开而不是继续赶作业,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样让人讨厌的事情?

对于生病,他们不但会感到困惑,还会为生病感到自责

有人甚至表示,在抑郁最严重的时候,每天脑海里会产生无数个自杀的念头,但一想到自杀后可能就没有人可以为父母养老了,就开始犹豫不决。

于是,干嚼一颗阿司匹林,一边让药物的苦涩弥漫舌尖,一边告诉自己生活本就是苦的,他还应该坚持苦涩的生活,去尽一个孩子应尽的孝道。

他们如此乖巧,如此懂事,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都背在了自己身上,哪怕在最濒临崩溃的时候,心里也在关心着父母,关心着他人。

“乖”是一种束缚的罪责#

以前,我们总觉得孩子乖,是对孩子最大的褒奖。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乖”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伤害。

知乎上有一个教师写下了一个关于乖孩子的高赞回答。

在她任教期间,有一类孩子不但上课会极度认真听讲,更是会揣摩老师喜欢哪些形式的课堂反馈,哪些类型的回答更会受到老师的欢迎,哪些类型的文章更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与人交朋友也是一样,他们采取的原则是,谁喜欢和我玩我就和谁交朋友,谁离我最近,我就和谁一起玩。丝毫看不到他们对交友有什么偏好、喜好。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几乎不会去想:

我的真实文风是怎样的?

我想表达的究竟是怎样的观点?

我怎么听课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率?

我喜欢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

我真实的样子是怎样的。

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多数会被其他人的喜怒哀乐左右。

为了取悦别人,他们长期压抑了真实的自我,想哭不敢哭,想笑不敢笑。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心里积压的东西越来越多,慢慢也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行为问题。

中国人对于“乖”的喜好,是有隐藏含义的,当一个孩子表现地听话、顺从时,它会增强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缓解我们自身对生活、对成长的焦虑。

但是,孩子一旦被贴上了“乖”这个标签,他们就必然会放弃一部分的自我,陷入迷茫之中。

  • 一个六岁的孩子写作业磨蹭:很可能是手部肌肉不发达,而不是故意拖延。
  • 一个十岁的孩子爱玩游戏不写作业:很可能是因为在其他地方不能获得成就感,并不是故意想当一个废人。
  • 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在学校和老师顶嘴:很可能和老师的不当言语有关,也和这个阶段的孩子理智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有关。

如果我们只强调父母、长辈的权威,我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是正确的,我们就会把所有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

久而久之,孩子会把我们的责怪内化成自己的潜意识。他们不再对事情的真实原因好奇,也不再会对外界的生活感到愤怒,他们会把攻击的准星对准自己,将无处倾泻的愤怒全部投射到自己身上。

为什么别人可以你就不行?

为什么别人能做好你就能失败?

为什么你不能更努力一些,更积极阳光一些?

 

一旦孩子建立起了负面的自动化问责反应,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可能引发孩子的焦虑和恐慌。它们会把孩子带入无边的深渊,吞噬思考能力,让孩子看不见事情的全貌而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自己身上。

让孩子表达愤怒#

 

所以,亲们,请珍惜那个还能向你发脾气的孩子。

发脾气是孩子最后的呼喊,当孩子遇到问题开始变得沉默的时候,就是他们走入深渊的开始。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在研究中发现 :

那些能够通过发脾气,或某些叛逆的行为表现出攻击性的孩子,心理反而更健康。那些展示出对环境良好适应性的孩子,却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我认为,青少年抑郁症越来越多这件事,是在给我们一个沉重的警醒。

当我们的孩子还能够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时,他是想让我们看见他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感受,能给予他及时的指引,并且渴望我们放下一贯的教育做法,站到他们的那一边去,真的去看懂这个独特的生命。

当我们愿意听见孩子的呼声,愿意和孩子走过一段充满泥泞的成长时光,就能让孩子内心更有力量,能离抑郁远一点。

写在最后#

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容易被人忽略,我们会以为他是青春期的叛逆、不爱学习、偷懒……而实质是“他病了”。

抑郁症三大典型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意志力下降。

你会看到孩子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经常发呆,成天闷闷不乐,无精打采,不愿意和你多交流;

不愿意外出,不愿意见朋友,过去的兴趣点都荡然无存;

甚至有的孩子都不想玩游戏。

他们的动作明显变慢,似乎身上背了一个沉重的沙袋,其实是他的心上挂了一个沙袋。每次明明想好要写完作业,但是就是一拖再拖,经常以“完不成”而告终,心中对自己更加的自责。

曾经,面对这些,我们依旧会歇斯底里地指责他为何完不成作业,依旧会不断地给他贴上“懒”的标签,只想让他出去运动。

依旧会着重学习结果,却忽略精神健康。

抑郁症的成因复杂,我不能说完全是家庭所导致的,但是身为家长的我们,需要真真切切的看到我们的自负和焦虑,反思自己的言行,从家庭层面尽可能减少可能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允许孩子表达

家长会下意识的认为,孩子如果表达反抗,是一种对权威的藐视。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想法?

当孩子的意见、想法、感受与自己不同的时候,正是孩子的自我开始茁壮成长的时候。

 

它起源孩子内心的想法,发芽于孩子对世界产生独有的看法。

当孩子有机会在生活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进行不一样的尝试时,孩子的自我就能会渐渐清晰起来,最终变得既强大又稳定。

一个能表达自我感受,做出自我选择的孩子,不一定是符合世俗定义的乖孩子。但是,他一定是一个会为自我负责,内心更有韧性的孩子。

 

注重沟通

抑郁的孩子,会遭遇迷茫,会遭遇困惑,他们可能会长期陷入困境,怀疑自我存在于世界的价值。

而你的爱,是消散阴霾的那束光。

在一段好的关系中,不止有权力,纷争,也有爱的存在。沟通中,如果带着理解和慈悲,那就是“爱”。

当孩子的行为和我们的预期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用平和的沟通的方式,去表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它一定不是强制的,它是孩子成长的补充,而不是既定的人生的选项。

关于孩子的成长,我认为,我们可以少一些想当然,当我们越是能去理解孩子,孩子的自我发展就能越顺利。

愿我们的爱,能陪伴着孩子茁壮成长,让他最后成长为一颗无惧风雨的苍天大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12-12 下午3:10
下一篇 2022-12-12 下午3: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