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聪明的孩子,只有不认真和消极的家长(孩子性格懒散做事不愿找方法)
国际幼儿园的亲子游戏时间,发生了这样有趣的一幕。
孩子学习?对于所有的家长来,最关心就是孩子的学习,对吧?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呢?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3年的家庭教育服务经验总结,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有22条之多,家长你了解几条呢?
一个外国小男孩用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
每次一铲子沙子下去,下面就漏光了,怎么也装不满。
小男孩想了个办法,他用手指头堵住漏斗底,将漏斗装满沙子,然后将漏斗挪到小桶旁边,松开手指,让沙子流进小桶里。
由于肢体协调度没那么好,漏斗的洞没有对准小桶,孩子松开手指,沙子并没有完全流进小桶里,一部分漏掉了,一部分跑到桶外边去了。
但孩子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反而兴致勃勃,一次次反复尝试,一点一点将沙子通过漏斗,往小桶里面装。
经过一次次反复试验后,孩子终于找到诀窍:将漏斗底先对准小桶,然后再装沙子,这样一铲子下去,所有沙子全部流进桶里,很快就把小桶装满了。
孩子非常有成就感,开心得哈哈大笑,他身后的妈妈目睹了全程,却忍住没有插手,对孩子最后的成功由衷地鼓掌。
另一边,中国小孩的妈妈做的却是另一个样子。
当孩子拿起漏斗,一铲子下去,沙子全部漏光,妈妈马上坐不住了:“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小桶,然后再倒沙子进去。”
同样是把沙子装进小桶里,中国孩子却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喜悦。因为他刚刚发现一个惊喜,还没来得及亲手打开,妈妈就掏出里面的礼物:给你。
外国妈妈和中国妈妈做法的区别在于:
外国的妈妈看孩子做,中国的妈妈替孩子做;
外国的妈妈是配角,中国的妈妈是主角;
外国的妈妈是观众,中国的妈妈是导演。
为什么我们老是抱怨孩子不自觉学习、不主动做事、没有目标、懒散?
扪心自问,孩子的这些问题是不是与我们包办一切、控制一切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怕孩子搞砸了给我们找麻烦,所以在他们尝试自己吃饭、穿衣服时,我们考虑的不是孩子培养各种能力的敏感期,而是我们会不会迟到、要不要收拾孩子的烂摊子。然后替孩子又快又好完成一切,恨不得饭都替孩子吃进肚子里。
怕孩子吃亏,所以在孩子在学校被小朋友打了,和小朋友闹矛盾了,我们马上出面替他解决问题,找对方的父母理论,把孩子当成受害者装进玻璃房里,剥夺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权利。
怕孩子不爱自己,所以为了得到孩子的爱,我们总是乐于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总是担心一旦我们不替他处理好一切,他就不会再爱我们了。
替孩子做了一切之后,孩子做了什么呢?
厌学、懒惰、平庸,只知享受、不懂回报,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我们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离开我们。”
——《让孩子独立》
教育孩子的一个误区,是我们来担任孩子人生的主角,孩子配合我们完成他的成长。
三岁的宝宝,想要自己拿椅子放到宝宝餐椅上,然后自己踩着上去坐好。
奶奶听见了,二话不说抱起孩子放进餐椅里坐好,孩子却生气地要下来,奶奶疑惑地问:“你不是要上去坐好吗?”孩子却大叫道:“不对不对!”
孩子自己爬下来后,拿着小椅子放好,踩稳了上了餐椅,坐好后开心地笑了。
奶奶笑话他:“小小年纪,还挺倔!”
3岁的孩子进入“完美敏感期”,做事情讲究完整性,不希望自己设想好的事情被打断。
大人只因为自己的好意没被孩子接受,就给孩子下负面评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造就”很多“不听话”的孩子。
一个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到孩子18岁,成人了,他不仅从心理上要自立,从空间上也要和父母分开了。我们能做的是陪伴他成长,而不是替他成长。
做孩子人生的配角,需要有不打扰的智慧。
看到孩子摔跤了,和同学闹矛盾了,我们可以替孩子想办法,但不要急着说出来,替孩子解决问题。
而是要留一段时间给孩子自己摸索,不要怕孩子受到伤害,小孩子的世界没我们想的那么复杂,反而是大人的插手,让事情变得复杂。
等孩子明确提出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才是我们伸出援手的时候,这时的建议才是孩子成长的踏脚石。
做孩子人生的配角,需要有等待的智慧。
绿叶配红花,孩子是红花,我们是绿叶。不能喧宾夺主,耐下心等待,用爱心陪伴,不要把成人世界的焦虑,过多带到孩子的世界。
与其说,我们家太穷了,爸爸妈妈要赚钱,没时间陪你玩儿!
不如说,先工作,后玩耍。爸爸妈妈忙完了再陪你玩儿!
与其说,跑慢点,小心车!你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
不如说,爸爸有点害怕,你可以牵着爸爸的手一起走吗?
不要替孩子设计未来,不要把属于他们的事情揽过来,时刻记住我们“配角”的角色。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尽快学会独立,让孩子变得更强大,一定要让他回到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充当主角,让他充分展示自我,哪怕失败,哪怕受挫,他摸索出的经验,比你给的办法管用。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纪伯伦
你是包办一切型父母吗?你会怎样帮助孩子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带娃体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