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孩子心理有问题(孩子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
作为父母,我们时刻都在关注着孩子的健康,但身体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绪的波动,父母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这就是需要父母系统学习了解各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帮孩子消除焦虑的情绪,帮孩子做好心理营养,心理建设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都有系统讲解,想学习的家长联系我们。
从出生到成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孩子的心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人格。
然而,并非每个孩子都能轻松长大,心理问题可能出现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如果轻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孩子的未来将会受到难以预估的影响。而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表现,可能就是心理问题的前兆。
现在的孩子心理为何如此脆弱?
很多父母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有心理问题,甚至部分家长将原因归结为现在孩子太过于娇生惯养,没怎么吃过苦,因此轻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的理论支撑在于,我当初的生活远不如现在好,但活到现在也好好的没抑郁没自杀。
事实也确实如此,以前的孩子就是那样苦过来的,但是很多家长不明白,随着社会发展,人的心理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以前人们追求安全和温饱,而现在追求归属和尊重。
在低需求环境中长大的父母,不懂如何悦纳自我、同感共情、换位思考、管理情绪,仍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养育孩子。
然而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已经提高,如果无法从家庭和学校中学会如何排解压力、管理情绪,一旦各种负性事件堆积起来,他们只能被囚困在负面情绪中,最后成为家长眼中的“心理脆弱”。
其实,家长未必没有察觉到问题,只是尽管他们有意识到,却因为缺少知识和方法而无能为力,采用回避的方式。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信号
信号一:厌学
1.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作业或家庭作业;
2.沉迷游戏/网络等电子娱乐产品而耽误学业;
3.学习遇到困难时,出现消极情绪或出格行为;
4.对考试高度焦虑,恐惧与学业有关的失败;
5.持续不情愿或拒绝上学;
6.与上学相关的躯体化反应:头痛头晕、腹痛恶心、食欲不振、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呼吸紧促;
7.经常对学校有负面评价,或不断质疑上学的必要性。
信号二:焦虑
1.过分焦虑、担忧或恐慌,超出年龄段应有范围;
2.持续紧张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入睡难、多梦易醒;
3.比平时更容易紧张或着急;
4.容易心里烦乱或是觉得惊恐;
5.对一些事件有忧虑,产生过分的自罪感。
信号三:抑郁
1.对以前喜欢的事物提不起劲或失去兴趣;
2.食欲不振,感觉疲倦,没有活力;
3.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失败的人,用言语表达自我轻视,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让家人感到失望;
4.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种方式伤害自己的念头;
5.心情低落、沮丧,感到没有希望,自我评价过低;
6.易躁易怒,情绪易激惹,拒绝沟通,与家人朋友疏离。
信号四:社交
1.回避社交、过度进行社会隔离的活动,如在房间听音乐、看书、打游戏等;
2.容易自责,过度取悦,害怕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拒绝,很难拒绝别人,害怕不被喜欢;
3.因害怕失败、尴尬,拒绝尝试新体验,以消极方式行事;
4.经常自我挫败,不喜欢和他人进行比较,感觉自己不受欢迎;
5.在社交中出现躯体反应,如心跳加速、脸红口干、手脚发抖、肌肉紧张、大量出汗等;
6.和兄弟姐妹或同学朋友关系紧张,有敌对行为,如嘲笑、捉弄他人;
7.言语恐吓或攻击年幼弱小的同伴,如打骂或推搡他人、破坏或抢夺他人东西;
8.频繁打架,胁迫他人,残忍对待人或动物,威胁或伤害家人朋友;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往往很难接受,觉得是孩子意志力不够坚定,或者担忧别人误解是家长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尤其是近些年来“孩子生病是原生家庭的错”、“父母都是祸害”等比较偏颇的观念愈发在社会上流行,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家长要科学看待心理问题,当孩子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时,很可能他正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要及时就诊,不要因为觉得患这些疾病很羞耻,而导致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