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化青少年抑郁症(抑郁症不该纳入中学生体检范围)
9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的内容。青少年抑郁症问题再次进入大家的视线中,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绪的波动,父母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这就是需要父母系统学习了解各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帮孩子消除焦虑的情绪,帮孩子做好心理营养,心理建设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都有系统讲解,想学习的家长联系我们。
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中国占1亿多,患病率为6.1%,在8-16岁中小学生中,抑郁的检出率为34.57%,甚至比成年人的抑郁发病率都要高。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儿童期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4%,青春期上升到4%-8%
在中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3000万人受到学习困难和各种情绪障碍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等心理健康问题。
看到这样的数字,让人不寒而栗,为什么这些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孩子,却被心理问题困扰?
有不少人认为“得抑郁症的孩子,就是太矫情了”,
“以前的孩子哪有得抑郁症的,现在的孩子就是条件太好了,惯的”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抑郁症不仅仅是成年人的“特权”
为什么患有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难道真的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太丰富,精神空虚,没有经历过挫折,所以承受能力太差,心理太脆弱导致的吗?
- 一、家族遗传
有调查指出,如果父母双方曾为抑郁症患者,那孩子出现抑郁症的几率高达60%-80%。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有抑郁症病史,那孩子患病概率会大大增加。
- 二、父母过高的期待会压“垮”孩子
山西运城一名精神科主治医师张瑾在采访曾说:每年他们接诊精神类患者6千多名,其中一半为青少年和儿童,最小的患者仅有9岁。孩子易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就是是父母高期待,让孩子压力过大。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生活都产生了恐惧感。
还有的父母,喜欢说各种难听的话,来增加孩子的负罪感,从而激发孩子的斗志,却不知,这样的话语,不但无法达到鼓励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厌恶自己,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
- 三、经历过巨大的变故
家庭变故,亲人去世会让孩子陷入巨大的悲伤,让孩子陷入恐慌焦虑的状态。
家庭暴力,校园暴力会导致孩子长期处在深恐慌惧怕。
这些重大的变故,都会导致孩子精神被长期压抑,最终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如果你发现孩子出现以下这些特征,就务必引起重视,很可能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3~5岁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有自卑自责、出现自残行为
6~8 岁儿童:主要表现出躯体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等;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易怒冲动
9~12岁儿童:空虚无聊、没有自信心低、自责自罪、无助无望、离家出走、恐惧死亡
12~18岁青少年:易激惹鲁莽、行为突然改变、学习成绩下降、食欲不振、拒绝上学。
如何避免儿童抑郁症的发生?
儿童心理健康,在儿童的成长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父母务必要提高重视,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和孩子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趋势,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引导及时治疗。
- 一、学会倾听,成为孩子情绪的疏通管道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里的说在游戏力养育中,人有两个重要特质,一个是“爱之杯”,一个是“情绪之桶”,其中“情绪之桶”,需要家长允许孩子将其放空。
人总是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痛苦,悲伤,恐惧,愤怒,嫉妒,沮丧等等,孩子也是一样。
父母一定要学会做孩子的倾听者,给孩子一个放空的渠道,鼓励孩子将心里所想所思告诉你,将自己经历的事情和对事物的看法,毫无保留地讲给你听,一旦,你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会增加孩子对你的信任,孩子会认同你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知道你是理解他的。
在倾听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闭上嘴”,让孩子多说,而你的作用就是引导孩子说下去。
孩子将事情讲出来,就是将自己的“情绪之桶”搬空的过程,将一切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才利于孩子快乐情绪的建立和补充。
- 二、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保持适当的运动
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孩子保持一个平稳的心理状态。
尽量不要让孩子熬夜太多,周末的时候,多带孩子外出游玩,让孩子见识更广大的世界,结识更多的人,这都有助于孩子心胸的开阔。
运动会令大脑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是决定快乐情绪的脑内化学物质,可以帮助改善抑郁,舒缓压力。带着孩子坚持运动,既强身健体,又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情绪发泄的渠道,缓解情绪。
- 三、避免过高的期望对孩子造成压力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过高的目标,繁重的补习班,看重的考试成绩,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勇于承认孩子的平凡,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表扬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
- 四、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0岁、6岁、12岁这三个年纪是儿童重要的敏感期培养分水岭。而6-12岁,是小学阶段,正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情感逐渐稳定、丰富、深刻,他们希望获得他人尊重,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然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刚独自步入学校这个小社会,很多孩子会出现不适应环境、胆小怯场、不善沟通、紧张焦虑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建立健康的心理和情绪。
《小学生心理学漫画》就是一套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健康的读物。
这套书根据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研发,作者团队全部是专注儿童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士,包括中科院博士、清华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这套书分为社交力、自信力、积极力、情绪自控力、自助力、幽默力6个部分,囊括了小学生经常面对的几大心理问题。
通过235个生活场景,再现了孩子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将内容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让孩子感同身受。
跟好朋友吵架了怎么和好?被欺负了怎么办?怎么才能和老师相处?怎么表达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意见?
因小事过度焦虑、遇到挫折就放弃、重要场合怯场、没有自信、做事没有成就感……
这些看似平常细碎的小事,很可能成为孩子心理问题出现的诱因,而这些让孩子忧心的问题,书中统统都有答案。
每一个场景,都有一套完整的分析流程,都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分步详细讲解,手把手教孩子如何提高心理素质:
“问题阐述”:对事件描写;
“可能产生的心理阻力”:孩子们心理描写;
“正向心理分析和暗示”: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技巧练习和实用练习”:给予正确合理的建议,鼓励孩子试一试;
“和心理博士聊聊天”:给出专业性的指导意见;
不同的块面有着不同的功能,通过漫画中的故事情节,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思维判断。
通过孩子最喜欢的漫画形式,亲切自然引发孩子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轻松阅读的同时了解自我,学会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将“被教育”转化为“自我积极影响”,孩子更容易接受。
这套书就像温柔亲近的心理学医生,帮助孩子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自己解决困难,培养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这套书不但适合孩子自主阅读,也适合父母阅读,及时把握孩子心理成长,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难题。
心理健康并不是无法说出口的羞耻之事,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拥有完整的性格,是一生受益的事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