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躲避你是为什么(逃避的孩子怎么办)
『匿名来信??』
女屋小姐,早上好。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绪的波动,父母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这就是需要父母系统学习了解各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帮孩子消除焦虑的情绪,帮孩子做好心理营养,心理建设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都有系统讲解,想学习的家长联系我们。
我的女儿今年11岁了。因为家里的一些原因,四个月前我们给孩子转了学。
但是近期就发现,自从转学之后,孩子每天回家都闷闷不乐的。进家就直接回房间,甚至还会反锁门,在生活上也刻意地避开我们,似乎什么事情都不再愿意与我们交流。
最近也感觉她对很多以前自己很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在转学之前,孩子性格一直非常好,性情活泼,说话和做事也很有自己的想法。
前一个月的一个晚饭后,我忍不住问了她,我说:“最近怎么样呀?”,就拉家常嘛。
她轻描淡写地丢下一句话给我:“我在新的学校并不开心,哎,随便吧”。
这时才意识到,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转学前我就非常担心她会产生不适应,但现在的学校算是名校,也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转学成功。所以站在父母的角度,自然只能鼓励她好好克服和坚持。
这段时间,只要看到她情绪低落或者不言不语,我就会给她鼓励,并告诉她:“你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坚持一下好吗?”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帮助她渡过不适应期,我还专门为她制定了一些学习计划。因为在我分析,觉得她很多的不适应是来自于新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比较大,而女儿的学习强度和习惯并没有跟上节奏,所以在成绩上落后于别人,才会不适应。
在生活沟通上,我经常鼓励她,还会经常给她说我小时候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怎样想办法克服的,想帮她找找方法。我觉得,这样的鼓励一定可以令女儿振奋起来。
然而,让我感到越来越不安的是,孩子的情况并没有因为我的鼓励和调整而走向好的方向,而是越发的严重了。回到家几乎一句话都不说,就连吃饭也是敷衍了事的吃几口就放下了碗筷,情绪上也很极端,甚至出现了摔东西的现象,这样的恶化也让我十分的无力,连我自己的心态也接近了崩溃的边缘。
哎,我实在是没啥招了,急得不行了。您能帮帮我吗?
——INSPIRATION——
这位妈妈,看完了你对情况的描述,首先我想说,你是一位负责任和有智慧的妈妈,愿意、也懂得怎样帮助孩子去走出困难。
这让我想起了《小别离》里的琴琴和她的妈妈佳妮。
佳妮一心希望孩子能够出国留学,以弥补自己没有获得高学历的遗憾。
而她的希望只是“一意孤行”,从来未曾问过孩子琴琴的意见。
妈妈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就是真的好吗?
“为你好”就像是一座囚牢,有的人终其一生,都被困在里面
——无法挣脱,无法表达。
在教育孩子这门功课上,每个妈妈都是初学者,每个妈妈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头疼和棘手的情况。
实际上我们在很多案例中发现,教育中的很多问题,或者说是分歧,实际上都是“沟通”的问题。
沟通,必须是双向的,才是有效的。
从你的描述中,我们总是能看见你在说,你的分析、你的看法、你的权衡和决定。
你可有问过,孩子的想法?
那么怎么沟通呢?
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四个建议——
1/ 关注
特 征 和 需 求
Characteristic & Demand
和孩子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先关注孩子所处的这个年龄的心理特征以及需求是什么。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成长,并不会一直“进步”,而是呈螺旋式的:
时而进步,时而会退步。
原本平衡的心态和发展会间或变得不平衡,甚至出现极端的心理和行为。
但由于年龄尚小,所以也不能够很好的驾驭这些不平衡,因此就会出现一些自我的否定、与家长的疏离等。
因此孩子出现了躲避家长的行为,是典型的抗阻表现。
她不愿意搭理你,是因为你们之间缺乏共同语言,也说明你对她的建议可能过于主观了。
那么11岁的孩子,有什么心理需求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有
共情 | 自尊 | 友情 | 自我认知
的需求。
你经常鼓励孩子,可是却忽略了孩子的自己的感受,她对自尊、友情以及认识自我的机会的需求。
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
2/ 倾听
感 知 和 溯 因
Perception & Abductive
“未尽听而先足言,势必会以己度人。”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在沟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去感知孩子的情感和情绪,以及这个情绪背后的原因。
听,是善意的表示,是虚心的象征,更是建立共情的基础。
听,要求我们诚心诚意地出租我们的耳朵,全神贯注的倾听对方讲话,不要随意加以打断,更不要就对方的讲话妄加评论。
当孩子试图找你倾诉某种心灵痛苦时,父母应该扮演好一个很好的听者,而不是竭力阻止。
随着交流的深入,深藏在孩子心中的动机和愿望会逐渐显露出来(溯因)。
只有感受到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难”和“痛”时,才能给予她陪伴的力量。
通过沟通,我们加以引导,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认知。
最终做出她自己对困难的处理方式和对目标的竭尽全力,通过充分的理解来推动孩子实现“自我的综合”,从思想和心态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消极变为积极。
3/ 共情
理 解 和 共 鸣
Understand & Empathy
上面我们也提到:倾听,是建立共情的基础。
是的。
要沟通,要先倾听,然后,共情。
不曾倾听,就无法了解孩子为何变化。
在没有彻底搞清楚孩子为何沉默之前,单纯站在家长的角度加以猜测,并且没有很好加以引导并且耐心地了解清楚原因,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自主决策权在被压制。
在这种时候,你的鼓励在一定程度非但没有缓解孩子的焦虑,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抑制了她自主能力的发展。
也许站在妈妈的角度,你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大到可以通过对于孩子的鼓励来帮她走出困惑。
但也许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必胜的信念鼓励,她需要更多的是,想从你的口中得到坚定的理解。
你所应该鼓励的是,让她多讲心里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她表达自己充分的理解。
只有充分挖掘和理解表象背后的玄机,才能与孩子产生思想共鸣。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尽量不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愿望去揣摩孩子的心理——
4/ 转换
“假 如 我 是 你”
“If I were you.”
在成为父母前,我们都是孩子。
作为孩子的我们,不也很讨厌来自长辈未知全貌的指教,也厌烦他人对我们个人感受的忽视吗?
所以,在沟通中,我们要做到的是——
自我转换。
要注意,在这种转换中,要避免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指导孩子。
而是要设身处地、易地而处。
“如果我是你,那我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你应该就知道该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了。
比如说,
- 关心孩子的感觉比逼她努力学习更加重要。
- 在孩子表达自己的选择苦恼时,可以尝试主动回避这个问题,并且从孩子的兴趣点和爱好出发,让孩子明白父母更想走进他丰富多彩的小世界,以摆脱常规思想中的主观意念。
-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引导孩子思考,而不去讲自己的经验,不让孩子因无法理解而产生躲避的行为。
在《非暴力沟通》中曾提到,有效的沟通,离不开
观察 | 感受 | 需要 | 请求
这四个点。
我们上述所给出的建议,也是结合了亲子关系的知识,并且从这四个点发散和延伸出来的。
沟通,是人生必修课。
学好沟通,受益一生。
当你学会正确的沟通,也会影响你的子女,让他们也能正确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LET’S AGREE TO DISAGREE——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