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孩子严重叛逆(叛逆的孩子多吗)
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这话一点也不假。
孩子叛逆期怎么引导?按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来讲,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的,针对孩子叛逆期的不同阶段,父母的引导方法是不同的,赖颂强老师在讲解孩子叛逆期怎么办的课程里分析到,父母如何从孩子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规则等方面综合去引导。
每位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注定要有一场“战争”。
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娃娃,到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小人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变。
生理上在变,女孩迎来月经初潮,男孩长喉结变声,甚至是性意识……
心理上也在变,性格变得古怪,不爱说话,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从[乖巧]到[叛逆],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非常渴望摆脱父母的掌控,为自己做主,客观上又不得不依赖于父母,两者的冲突,常常让孩子们极其挣扎和矛盾,继而出现各种叛逆行为。
叛逆是由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规律决定的,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如果这时期的孩子不叛逆,反而有点儿不正常。
从孩子一生的发展来看,叛逆其实是一个好的开始。
只是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好的结束。
在孩子自我意识还没完全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的时候,只有父母介入,并处理得当,学会一些应对方法,对症下药,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
了解孩子叛逆的类型,比什么都重要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主要有三大类型:
1.暴躁型
对父母、老师的要求强烈反抗,经常跟父母吵架或发脾气,动不动就跟父母冷战。
2.沉默型
不愿跟大人沟通、交流,对事情漠不关心,对父母的话没有反应,不喜欢跟老师、同学接触。
3.阳奉阴违型
明面上赞成、服从大人的要求,但实际上所作所为却又相反,父母说什么都是表面附和,背地反抗,我行我素。
三种叛逆类型,其实最可怕的就是阳奉阴违型的,因为你不知道:那一刻他在想什么?下一刻又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三个“关键”,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
1.用肯定,代替说教和打压
一个肯定,能让孩子快乐一天;一个否定,却可能会让孩子记恨一生。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强调: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想起了很久之前,央视播出的一档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里面的一位16岁少年,家明。
面对镜头,他说:“明明他们说你想干嘛就干嘛,却从来没有给过我机会,每次话都没说完,他们就已经拒绝了。”
因为他想要当背包客,体验一下生活,而和父母关系剑拔弩张,吵得不可开交。
最后父亲在心理导师的引导下,尝试着放下心里的执念,让孩子在当地当一回背包客。
也正因为这一个决定,父子俩的关系,神奇般恢复正常,彼此有说有笑,关系比以前还要好。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放手让青春期孩子去发展,给他们充分的独立空间,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
孩子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恰恰是在摸索自己与世界的相处方式。
父母需要做的是,尊重他,接纳他,在安全的情况下,放手允许他试试看。
2.以不变应万变
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叛逆问题,既提醒家长要及时转变教养角色,也提示家长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误所在,是家长改变教养方式的重要契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青春期问题的解决和孩子人格的塑造。
但权威并不是强制,也不是威胁和强迫。
而是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同时,在制定规则和做决定时会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听取并接受孩子的意见,并对制定的要求作出解释,向孩子说明原因。
3.像朋友一般和孩子相处,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电视剧《小欢喜》里有一幕,董文洁和宋倩两位虎妈一边吃饭一边自我检讨。
发现孩子们都跟自己的爸爸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爸爸能和他们成为朋友,不想妈妈那样总是要求、控制、还否定他们的想法。
和孩子建立了友谊,他们什么话都愿意和爸爸说,彼此间的关系也和谐亲近。
的确,孩子长大了,就是希望父母能够把他当成“小大人”,而不是三四岁的小孩。
他们渴望遇事时,父母是站在他们身边、有商有量,是能一起讨论的朋友,而不是被指责和批评。
教育家卢梭曾一针见血说道:“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把道理听进去。
放低姿态,心平气和,当孩子是朋友,你和孩子才能把话说到一块,心才能走到一起。
李玫瑾说过: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大人造就的。
如果每个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在要求独立时,得到的是理解和尊重,是肯定和欣赏;
如果每个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在内心迷茫时,得到的是关注和陪伴,是温柔和引导。
那么,叛逆就会成为孩子成长最大的契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