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视孩子的心理世界有感(透视孩子的心理世界简介)

读透视孩子的心理世界有感(透视孩子的心理世界简介)

读这本书最开始是它简约而气质黄的封面吸引我翻阅,若大个黑色字体写着:透视孩子的心理世界,作为一个老师和孩子的妈妈是急需及时且好奇的。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绪的波动,父母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这就是需要父母系统学习了解各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帮孩子消除焦虑的情绪,帮孩子做好心理营养,心理建设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都有系统讲解,想学习的家长联系我们。

一直在探索什么是好的教育,正确的教育理念?幸运的是我一直在寻找及不断学习,能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读完这本书让我很乐意与大家分享;作者通过变换角度,深入体会,从而遵循孩子的个性来让我们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

第一辑至第五辑我会简单分享一些里面的重点:

第一辑:放下对孩子的过度期望 聆听手记

有的家长把自己童年未完成或没有实现的理想当作孩子的奋斗目标,说是为了满足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其实,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完成自己的梦想。将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要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这样的家长需要完成自身成长,而不能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能以自我人生迫求的态度与行动去影响孩子,要求孩子。父母做成了“最好的自己”,孩子才会有勇气去追求做“成功的自己”。父母最好的状态是与孩子共同成长,各自做最好的自己!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第一,孩子的言行如同一面镜子,呈现出家长的问题。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务必要反思自我。如果家长感觉难以解决自身的问题,可以参加一些父母成长课程,向教师寻求帮助,治愈自己的伤,和孩子共同成长。

第二、家长和教师要学会放下大人的权威,倾听孩子内心的需求和真实的想法,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究竟是孩子的成长重要,还是自己的面子重要,多关心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必要的帮助。

重点:要想孩子优秀得自己先优秀。

第二辑: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技巧 聆听手记

个别学生由于害怕或回避社交,学习机会与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因此减少,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也随之下降。常见的社交焦虑或社交恐惧的表现有以下五种。

(1)害怕被人注视与评论;

(2)认为别人能看出自己不自然的情绪与窘态;

(3)猜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负面或是蔑视的;

(4)在人际交往场合采取回避或是痛苦忍受的态度;

(5)在人际交往场合常伴有脸红、颜抖、恶心或尿频等躯体症状。

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引导孩子,这些情况是能够避免的。所以,家长在孩子童年时期就要鼓励与引导孩子与人交往,以便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胆量与能力。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社交焦虑,则需要与孩子探讨这种情况对学习、生活造成的困扰以及对未来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完全改变孩子的性格,但可以通过训练让孩子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第一、有的孩子胆大而鲁莽,有的孩子胆小而害羞。面对孩子因个性造成的问题,家长不能一味地袒护。家长在孩子童年时期,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面对让孩子害怕的场景,循序渐进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提高孩子的胆量。

第二,孩子一旦出现了社交焦虑,家长不要过于焦虑或担忧,因为家长的担忧情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并会恶化孩子的社交焦虑情况。家长发现孩子存在这种情况后,要了解社交焦虑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社交焦虑是可以矫治的。

第三,如果孩子出现严重的恐惧情绪及躯体症状,影响学习和生活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专业医院就医,通过药物缓解孩子的害怕情绪和躯体症状,利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脱敏训练,以降低孩子的恐惧感。比如,每天让孩子至少和一位他从未说过话的同学说话,每次至少两分钟。最初孩子可能会紧张、害怕,但只要坚持,并逐渐增加聊天的时间,这种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会逐渐得到改善。

第四,家长和教师应通过社会技能强化训练,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减少孩子的社交回避行为,协助孩子建立起正常的社会交往行为,培养并树立孩子的交往自信。

重点:我们欠孩子的不仅是一堂人生教养课,也欠孩子一堂爱情课。

第三辑: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管教 聆听手记

过度使用手机已然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现象,它除了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成长,比如、容易得干眼症。加重近视,引发颈椎病外,还会影响他门的心理成长。比如、容易出现社交冷漠、抑郁、焦虑、注意力分散等。不少人觉得“人机”交互活动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更容易掌控,但实际情况是,有些人离开手机会发慌、紧张、情绪波动、心绪不宁,由此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戒断手机成瘾的方法,我们只能从认识上去了解手机控的危害,从行为上培养青少年自控、自律的能力,从制度上制定一些有关手机使用的规范。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第一,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教会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是家长的首要任务。第二,安于现状是人的本性。孩子要跳出舒适区,打破习以为常,延迟享乐需要,要克服人性的弱点,这与家长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

第三,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或者网络时,家长和教师需要了解他们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或许是纯粹的娱乐,或许是逃避现实,只有找到钥匙。才能打开他们的心锁。

重点:讲究方法教出的孩子才温暖。

第四辑:教育孩子前先勇于教育自己 聆听手记

现代社会,男不用狩猎、女不用织布,尽管男女角色、身份的模糊是大环境使然,但全球范围内呼唤男子汉的声音似乎是超越国度、不绝于耳的。在国外绘本中、父亲不是在带孩子冒险、就是在展示体力和坚韧的品格。我们以此为话题,就是希望唤醒更多忙碌的父亲,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能抽出一点儿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与母亲一道担负起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角色认同的任务:男孩子要有责任感,有担当,要阳刚、坦荡:女孩子要秀外慧中,不娇气跋扈,不忸怩作态。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第一,年轻的父母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这样才可以逐步体验从面对孩子啼哭时的手足无措到初次为孩子洗澡时的慌乱无序,从而与子女建立亲密关系。

第二,利用父亲节等特殊日子,去思考当下父亲应有的责任。除了感恩、祝福之外,还应该有哪些具体的实际行动。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产生虽有父亲但形同虚设的感觉。

第三,对那些心智不成熟、永远长不大的父亲,家人需要寻求专业机构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援助,促使其成长。

再分享一则案例:聆听手记

随着重组家庭的增加,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重组家庭尤其是双方有各自的孩子,重组后又生了孩子的家庭,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家庭中的几个孩子都力争得到父母更多的爱,都想成为家庭的主角,父母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稍有不慎就会被孩子认为偏心。由此积怨,结果往往造成多重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处理不当,家庭教育是很难有效开展的。

父母在离婚、再婚的过程中,往往会顾及孩子的吃穿用度,很少会顾及孩子的情绪,但孩子的情绪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建议有条件的父母请专业人士帮忙疏导孩子的情绪问题,让孩子把因父母离婚产生的害怕、担心、恐惧、难过、委屈等情绪排解出来。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把对新爸爸(妈妈)的期待、想法,甚至是不敢面对或是无法面对的情绪表达出来,给孩子和新爸爸(妈妈)彼此接纳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在新家庭里能够愉快地成长。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一般来说,重组家庭的孩子对继父、继母的认识通常可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观察–理解-信任-尊重。他们刚开始会本能地对继父、继母怀有一种戒备心理,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继父、继母的一言一行然后才可能逐渐理解并认可继父、继母,也才可能谈得上对继父、继母心生尊重与信任,进而愿意听从他们的教诲。继父、继母也应该清醒地注意到孩子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并按其心理发展规律采用恰当的方法、循循善诱,弥补孩子的心理创伤,使他们消除芥蒂。具体可以这样做

第一,要找准角色定位。再婚夫妻要记住,你可以为对方的孩子提供生活上的适当的照顾,但在管教方面,最好还是让孩子的亲生父母来做。千万不要把这项工作抢过来

第二、逐渐培养亲情。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创伤需要用更多的爱才能抚平。重组家庭的子女尤其需要情感教育,维父、继母要视对方的孩子如己出,献出更多爱心,培育更多真情。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因父母离异而产生的心理阴影,重新树立信心

第三,应尽力减少因离异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离婚的一方尤其是女性不愿意让孩子与亲生父亲见面,有的还挑拨孩子疏远亲生父亲或母亲,这其实是相当愚蠢的做法,结果只会加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明智的做法是,无论你对原配有多少怨恨和不满情绪,你都必须告诉你的孩子,你们都很爱他,并以他为骄傲。这样才会让孩子感到他的生活没有那么不幸,受的伤害也不会有那么深。

第四,给予孩子适当的自我空间。重组家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过早地要求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再婚夫妻可以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孩子必须有足够的时空,才有可能慢慢接受新的家庭关系。继父、继母如果能给孩子提供适当的自我空间,孩子就可能慢慢地放下偏见,与继父、继母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五辑: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的烦恼 聆听手记

面对孩子挑食的不良习惯,家长需要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挑食?其实,挑食有时是由孩子的生理原因造成的、这个时候,家长强迫与放纵的微法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孩子由生理原因导致的挑食行为,需要通过适度的治疗来改善。

就案例中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造成潇潇挑食有诸多外部原因。奶奶追着喂饭,说明潇潇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他长大后,一家人没有和谐的用餐氛围,不是家庭成员缺失,就是餐桌气氛紧张,在用餐时父母争吵、训斥等,严重影响孩子的用餐心情。还有,父母烹调水平有限。也会导致孩子食欲不振。

我们看到的是孩子挑食的现象,家长担心的是孩子营养不良的后果其实,在这背后我们更要关注家庭教育的方法及创设和谐的家庭关系。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偏食是指只喜欢吃某几种食物。偏食可以导致孩子对某些营养摄入不足或过剩,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孩子的免疫力低、个子长得慢、情绪异常等情况或多或少与偏食有关。

孩子挑食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生理原因:孩子体内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比如缺锌,这会导致孩子不爱进食,对食物不感兴趣,甚至厌食。

第二,心理原因:可能某些菜肴的形状、颜色、气味、口感与孩子的喜好相差太远,他们一看就不喜欢,或者吃一口就感觉很难吃,于是再不吃了。

第三,日常原因:五花八门的零食对孩子极具诱惑力,如果孩子养吃零食的习惯,会导致胃肠道消化液不停分泌,胃肠缺乏必要的休息,可能引起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下降。

第四,社会原因:胖孩子容易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所以,有些孩子因为怕胖而挑食或少吃。

因此,父母需要对照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如营造轻松和谐的用餐氛围,少给孩子吃零食,提高烹饪手艺等,来提高孩子的食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面对现代社会现象问题再分享一则案例:

有一本书叫“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本书描述的是一片叶子由春天发芽、夏天长绿,秋天变红,再到冬天枯萎并最终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这本书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自然,我们不要畏惧死亡,而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为自己曾经是树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儿童对死亡应该有观察、表达、记忆及感受的机会。死亡教育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使儿童获得死亡的知识:

(2)使儿童对死亡有科学的认识:

(3)减少儿童意外死亡事故的发生

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地面对死亡、理解生与死是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健康的死亡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死亡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追寻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死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而对的话题、所以、实施死亡教育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任务

家长是孩子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在表达对死亡的担忧和恐惧时,家长要及时地对孩子给予解释和抚慰。死亡虽然可怕。但只要孩子感觉到家长在陪伴着他、爱他,他就不会被吓倒。家长一定要切记、跟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时,千万不要吓唬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的恐惧感

清明节是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契机。与孩子讨论死亡的过程,恰恰也是让孩子感受爱的过程。通过谈论死亡,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让孩子能平衡自己内心的感觉,不再感到恐惧、焦虑,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死亡

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孩子的年龄和性格不同,他们的认知与情绪的发展阶段也不同。我们应该尊重这一客观事实,接纳他们的怀疑与质问。选择他们最能接受的方法,引导他们去感受生命的意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要让我们缺席孩子的教育而遗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10-17 下午4:56
下一篇 2022-10-17 下午6:16

相关推荐

  • 不上学可以做漫画吗

    不上学可以做漫画吗? 作为一名 AI 语言模型,我一直被编程为尊重知识和教育。尽管漫画是一种有趣的娱乐方式,但它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支持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想谈谈这…

  • 胸闷是抑郁症的症状吗

    胸闷是抑郁症的症状吗? 胸闷是一种身体不适症状,常常出现在抑郁症患者中。虽然胸闷不是抑郁症的唯一症状,但它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胸闷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

    孩子心理健康 2023-07-30
  • 表达小孩不上学的心情

    表达小孩不上学的心情 小孩不上学,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当他们的孩子拒绝上学,或者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沮丧、无助和困惑。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需…

  • 初一休学好吗(初一休学好还是初二休学好)

    休学这个问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来说,初一学生正处于学习新知识的阶段,身体和心理都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建议学生在初一时不要急于休学。而初二学生则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 如何对待网瘾儿子整天玩游戏

    如何对待网瘾儿子整天玩游戏 网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家庭和教育机构都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社…

  • 一会正常一会抑郁

    一会正常一会抑郁         所谓间歇性抑郁症指的是一种抑郁症症状的表现方式,其特征是时而正常,时而抑郁。 抑郁症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经常性失眠,情绪低落等。而造成这些情况…

    孩子心理健康 2022-04-07
  • 父母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8858867016

    父母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是父母关注孩子…

  • 男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十八岁孩子玩手机

    男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十八岁孩子玩手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男孩子来说,玩手机更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男孩子最…

  • 怎么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怎么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一、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多数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孩子。而老一辈的共同点多数都会宠惯孩子, 令孩子平时稍有不称心的,就不听话,闹脾气。那么当家长…

    孩子心理健康 2022-04-10
  • 怎样招小孩喜欢

    怎样招小孩喜欢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群,其中也包括了小孩。对于小孩来说,我们应该如何招他们喜欢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