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的乖乖女长大后为什么会叛逆不听话呢(乖乖女长大后变叛逆)
孩子叛逆期怎么引导?按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来讲,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的,针对孩子叛逆期的不同阶段,父母的引导方法是不同的,赖颂强老师在讲解孩子叛逆期怎么办的课程里分析到,父母如何从孩子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规则等方面综合去引导。
我想请教您一个十分困扰我的问题:我家是个女孩,小的时候是个乖乖女,非常听话,成绩也名列前茅,多才多艺,跟小朋友一起玩耍也非常会照顾别人。但是到了初中,她突然学习成绩下降,也不跟同学一起玩耍,在班里有点被孤立;在家经常自己在房间刷短视频,生闷气,不让我们进她房间,也拒绝跟我们沟通。有两次她做错事情,我指出了她的错误,然后她就用眼睛狠狠地瞪我,我没忍住骂了她,她就歇斯底里大叫大闹了起来,大约闹了一个小时!我很无措,不知道小时候那么乖巧的孩子为什么成现在这样了呢。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
无措的秀丽
A秀丽:
你好!非常感谢你的来信,以及对我的信任!我在做咨询中见到过很多“模范宝贝”,小的时候十分的乖巧,非常服从爸爸妈妈的安排,在同伴关系中经常扮演着“姐姐”的角色,照顾着同伴,但是眉眼间总是带着一股愁绪!长大后,有的会依然听妈妈的话做个乖乖女,但是自卑心理会愈演愈烈,在同伴中扮演照顾他人的大姐姐角色,以此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成绩很有可能因为焦虑或抑郁情绪而下降;有的则会像秀丽你的女儿一样,情绪压抑,拒绝和他人沟通,逃避退缩在自己的世界中。我想讲一个案例来解释孩子长大后和小时候不同的原因。
有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她妈妈过来寻求帮助。原因是孩子成绩下降,情绪低落,拒绝和家人沟通,和同伴关系疏离等。我第一次跟孩子沟通时,孩子倾诉每当她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要去某某同学家玩一会,不想上某个培训课,或者不想把她的娃娃给来家做客的客人玩,无论事情大小,都会被家人拒绝。而当她被拒绝后,如果带有一丝哭闹的情绪,父母就会非常冷静严肃地说:“注意自己的情绪”。这个小女孩感觉自己很不受爸爸妈妈的重视,从小只能学会察言观色,了解怎么表现才能获得喜欢,也习惯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是她不愿意再跟爸爸妈妈讲话,觉得讲话没有用;和小伙伴玩总要让着他们,很没意思!只想自己看书,越来越不想去学校,很吵闹。情绪抑郁,晚上躲在自己房间哭泣,等等。
那是什么造成孩子成绩下降,不想上学,拒绝社交的呢?
※自身因素
孩子大脑认知能力较弱,注意力不集中,聚合思维较弱,抗挫折能力弱,情绪表达能力较差,自我觉察能力较低,等等。
※家长因素
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很多家长都会存在过于紧张、过于焦虑的情绪。担心自己的孩子跟不上进度,被别人超越,考不上好学校,考不上好大学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往往孩子还在上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时,家长就会想得很长,很远,并在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了很多压力,然后再将这种压力不知不觉地传递给孩子。孩子在学习上犯一点错误都会被无限放大,孩子自然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特别麻烦、特别痛苦的事情,一想起来就压力山大。自然就不愿意去想,也不愿意去做。
※同伴因素
同伴交往能力弱,或有冲动行为等,孩子在校被同伴孤立等。
※老师因素
每天面对很多学生,无法实行因材施教,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只能进行指责和批评,并没有真正做到有意义的引导和教育,反而给孩子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打击到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学校因素
在德育方面教育甚少,无从下手。然后,一种叫作厌学的行为就滋生了。
对于学校和老师,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家长和孩子我们可以慢慢调整和改变!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成为真正优秀的人,要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首先,教养是一门艺术,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家长需要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模式。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用很多负面性的语言,比如威胁性语言“不要哭了,再哭我就把你扔出去”,比较性语言“你怎么这么差劲,看看某某某人家早就学会了,都参加比赛了”,或者是不屑性语言“哎呀,你怎么这么幼稚,笑死我了”。家长只是发泄当时情绪的一句负面的话会无意中捆绑住孩子的意识。孩子会觉得哭泣是让人烦,会被抛弃,所以就不敢当着他人的面哭泣。因为大人的比较,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可能会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也会因大人的不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于是直接就不做。
所以,家长可以尝试改变发号施令的角色,作为一个倾听者和孩子沟通。当孩子明确提出需要你的帮助了,你再适当给予他建议。如果孩子并没有说需要你的建议,家长只需要跟孩子进行情感上共鸣即可。
※其次,了解孩子的爱好,制造共同话题。
孩子打游戏,刷短视频,看漫画,这是因为那里面的人物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弥补她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如果想让孩子不沉迷,不是一味地制止,而是先跟孩子讨论她的喜好,尊重她的喜好,学会理解她的感受,然后引导孩子走出她的房间,走出她的小世界,和我们建立联结,再逐渐引导她去运动,去做一些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家长也要随时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避免将自己的焦虑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没有“输在起跑线”这一说,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要用发展和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有一个词语叫作“大器晚成”。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与孩子一起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