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有自伤行为,父母该怎么做呢(孩子总有自伤行为,父母该怎么做好)
青春期的孩子有许多鲜明的特征,但最为人知的一个可能是“叛逆”,所以会有“青春叛逆期”这个说法,也有很多家长直接将青春期等同于叛逆期,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难以管理的,也是最不容易沟通的。
孩子叛逆期怎么引导?按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来讲,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的,针对孩子叛逆期的不同阶段,父母的引导方法是不同的,赖颂强老师在讲解孩子叛逆期怎么办的课程里分析到,父母如何从孩子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规则等方面综合去引导。
这篇文章暂时先不讨论青春期孩子身上诸如行动力强、视野开阔、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等积极方面的性格特征(虽然这些都应该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及认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会发生在很多青春期孩子身上、引起父母担忧、且父母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的一个行为——自伤。
很多去到心理咨询室咨询“孩子叛逆”的家长在和咨询师沟通的过程中都会表达这一担忧:
“我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不仅不愿意和我们做家长的沟通,还总是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伤害自己,我们看了太心疼了……”
“虽然她才刚上初中,但她用小刀割伤自己已经很久了。每次她换衣服都会看到她手腕上新的和旧的伤疤,有时因为伤口太新,都没办法穿长袖衣服,因为会摩擦。我会偷偷拿走她的小刀,但她第二天就会在学校小卖部买个新的……”
其实不仅是青春期,有可能是在比青春期还要小的年纪、又或是已经长大成人,都会发生自残自伤的行为。自残自伤的行为在临床中有专用的名字,叫“非自杀性自残”,也就是说,行为人在不带自杀意图的情况下,通过各种自伤的方式来对身体施加痛苦。研究表明,大约有14%的青少年都有过自残自伤行为。
家长对孩子自残的行为表示震惊和不解:“有什么想法和要求你尽管提就是了啊,为什么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呢?”其实,家长不知道的是,自残是孩子表达情绪和孩子缓解痛苦的一种方式。
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所谓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压力情景中、为了减轻压力而采取的策略或行为。青少年自残行为确实是一种不健康的应对方式,但身体上的痛苦换来的是镇定、满足,以及随之减少的焦虑、羞耻等负面情绪。
之所以会有人持续性自残,是因为自残自伤行为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感是短暂的,一旦负面情绪再次涌上,他们便不得不再次实施自残行为,来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满足。
如果您的孩子被发现有自残自伤行为,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去应对和帮助他们呢?
表示理解并给予情感上的陪伴
发现孩子自残时,千万不要大声苛责甚至动手。越是暴力的应对方式,越容易激起孩子情绪上的愤怒,从而导致产生更多的自残行为。虽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难以管教,但很多问题行为都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及经历有关。如果这时候还是一味地打骂,孩子对自己的过激行为只会更加地心安理得。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陪伴,他们不想要“高高在上”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能沟通并理解他们的“朋友”。父母要做的,就是等待正确的时刻,在孩子沮丧、难过的时候陪在孩子身边,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能理解你,但也不希望你伤害自己,但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会在你身边陪你一起解决问题”。
请再耐心一点,听听他们的想法
习惯了家长的角色,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只关注于传达自己的观点,却忘了听孩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虽然彼此间的想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如果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倾听和尊重了,那家长的观点孩子是不是就更容易且愿意去接受呢?
成人处理问题都需要时间,更何况是孩子。家长迫切想要孩子从自残中走出来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也不会伤害自己吧。所以还请父母再耐心一点,即使事情没有朝着预期那样发展,也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
图片源自网络
和孩子一起寻求专业的帮助
作为父母,最担心的可能是孩子自残的行为最终会导致自杀。研究表明,有过自残行为的人,确实会有更高的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的风险,而且自残行为发生后的六个月是个关键期,因为在这六个月内自杀的风险最高。
很多时候家长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遇到这种问题更是。但只要父母不放弃,孩子就有很大的希望从痛苦和阴影中走出来。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正在经历痛苦,请一定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并寻求专业的帮助来帮孩子度过这一时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