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子有方 教子有道(教子有方,育儿有道)
一、两起悲剧的启示
孩子学习?对于所有的家长来,最关心就是孩子的学习,对吧?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呢?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3年的家庭教育服务经验总结,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有22条之多,家长你了解几条呢?
一起是发生在江苏某河滨小学:
在一次作文课上,五年级的缪同学在《三打白骨精》读后感中,发出感慨:“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任课的袁老师在作文纸上批:传递正能量。见到批改后缪同学冲出教室,爬上栏杆,从四楼坠落身亡。
另一起是武汉初中生被家长扇耳光后跳楼身亡,据悉是男孩子在教室与另外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同学家长到校配合管教,在五楼走廊当众被气愤的母亲扇了两个耳光。
一位气愤的母亲
就在这短短几分钟,母亲非常的生气和情绪化,火气很大,情绪是魔鬼,就这样一瞬间生命就消失了。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为何频繁发生这种悲剧?谁能救救现在的孩子?
本应是无忧无虑、天真浪漫、欢声笑语的孩子,可还是有些孩子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绝望。
别让无知、冲动、情绪化扼杀无辜的生命。
除了震惊、痛心,想一想我们还能为此做些什么呢?以至于类似悲剧不再发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有言:“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意思是说作为父母或老师,如果疼爱或关爱孩子的方式不正确,那恰恰是在害孩子。
明代大儒吕坤在《呻吟语·养生》有言:“以肥甘爱儿女而不思其伤身,以姑息爱儿女而不恤其败德,甚至病以死,患大辟而不知悔者,皆妇人之仁也。”
意思是以肥美甘甜的美食来溺爱儿女,却不去想想这样会损害他们的身体;用姑息纵容的方式来溺爱儿女,却不去担心这样会败坏他们的品德,甚至导致他们生病、死掉、犯了死罪还不知道悔改,这种溺爱都是妇人之仁啊!
教育者的无知
又言:“举世之自爱而陷于自杀者,又十人而九矣。”
意思是在人世间因为自己过分溺爱而又被溺爱所害者,十个人当中就有九个,这不得不让人警惕。
家庭教育,即家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也包括了父母本身的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才,父母不得不要抽出时间来学习如何做好父母,这就像是要上路开车就要通过学习,获得驾驶证一样,父母也要通过学习获得父母证。如果没有通过系统学习家庭教育,认知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任何拔苗助长和过度施教者必承受其害,这是生命所不能够承受之重。
所以,孩子正确的培养正是需要“童蒙养正”,莫要因为无知,无证驾驶而频繁发生“交通事故”。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二、什么是“童蒙养正”?
“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叫作“蒙以养正”。
《易经?序卦传》:“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阶段的状态。 任何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这是正常现象。儿童的生长规律也是这样,最开始的时候,养正是我们教育的第一目标,养正就是养心、养志、养气、养德、养善….非外在的养形,非“以肥甘爱儿女”。
《左传》有言:“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意思是说父母如果真爱自己孩子的话,那就应当用道义来引导孩子,不要让他们走上邪路。比如品德教育,人格教育,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是老师要做的事情,如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育”则是父母要做的事情,是要让孩子能够拥有善良、爱与慈悲之心,因为这些都是做人的根基。王阳明的“致良知”也是启蒙教育,即唤醒内在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唤醒孩子本自具足的智慧、潜力和任何的可能性。
智慧第一,知识第二,教育孩子能够不畏惧和克服自身的不足,比如攀爬高峰的方式,亲自下厨,亲自裁缝等等;
父母在身边的高质量的陪伴赋予了孩子“以爱来唤醒爱”的巨大的榜样力量。所谓高质量的陪伴便是在身心之处感受生命的弥足可贵,启发和引导孩子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使之为人生赋予奋斗的意义。
高质量的陪伴
作为父母倘若有智慧,非是自作聪明的妄为,便可与有智慧的老师一样开启孩子内在本自俱足的智慧;倘若没有智慧,那就不要“妄为”,最基本的是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妄为引导其“纸碎金迷”或者拜金式的未来生活,只会增加痛苦,因为物质财富的获得快乐感往往都只是短暂的,只有引导其内在心灵品质的建设才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和快乐。
三、爱子有道,教子有方
首先了解道是什么?方是什么?
道是规律,是自觉,自律,自性….;方是方圆,圆满,圆融,善巧方便….;
先说一个母亲与孩子沟通的故事:
说有一位妈妈晚上很辛苦地回到家后,看到女儿没有把鞋子放好,左边一只左边一只,书包也仍在地上,没有写作业,而斜躺在沙发上噼里啪啦按控制器看电视这个景象,她立马就气打一处来,脸马上就沉下来了,破口大骂,结果可想而知。
而另外一位妈妈也遇到类似场景,她看到后起先也有些怒气,但她知道这非教育之道,于是先把脸的怒气控制住而是盛开一朵鲜花说:“宝贝呀,你回来了?吃饭了吗?上学辛苦得很,累了吧。但是宝贝呀,鞋子放整齐,书包和衣服挂起来,先做作业,等会再看电视!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妈妈说了这样的话后女儿乖乖地就去干了。
可想而知,两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未来会有多么大的影响,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我们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与孩子的交流需要平等沟通,非高高在上。其实,根据人性心理,我们在指出他人不足或者想批评时,首先是讲慰问表扬,其次加上批评的话,最后再说鼓励的话,这三个层次表达方式即“肉夹馍”的巧说,以这样的方式去呈现和表达,能够逐步帮助孩子建立其自觉、自律和自信,就也就是善巧方便的圆满。
家庭环境决定着孩子的心智和性格
人都是环境的产物,何况是乳臭未干的孩子,家庭环境决定着孩子的心智和性格,对成长是具有巨大影响的。
我们看《易经》中的家人卦,其卦辞:“家人,利女贞”,所以良好家庭环境往往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有丈夫的责任,妻子有妻子的责任,各行其道。因为天地归位即是正道,才有家和万事兴,这“和”即正,是“致中和”,即是正道。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道兴衰的根本在于一个家庭里的主妇是否贤惠,是否贤内助,即如俗话说:“贤妻夫祸少”。家道的根本在于母教,我们从古至今的教育典范就可以看出,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断机教子、陶母戒子等都是母亲教育子女的典范。
其次,爱子深切,也要深远。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意思是说:天下之大爱就是父母对孩子的那种爱,父母习惯为孩子做长远打算,需要给孩子谋一个好的前程或愿景规划。这个愿景即是首先引导孩子认识自己,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的道德观,最后做利生的事业。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在自传里写道:“我的目的就是养成所有美德的习惯”。“最好还是在一个时期内集中精力掌握其中的一种美德。当我掌握了一种美德后,接着就开始注意另外一种,这样下去,直到我掌握了十三种为止。因为先获得的一些美德可以便利其他美德的培养”。
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格林的十三种品德:
1、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2、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3、生活秩序。每样东西应有一定的安放地方;每件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去做。
4、决心。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5、俭朴。用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换言之,切戒浪费。
6、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
7、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
8、公正。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忘记履行对人有益而又是你应尽的义务。
9、适度。避免极端,人若给你应得的处罚,你当容忍之。
10、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
11、镇静。勿因小事或普通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
12、贞节。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不乱行房事,切戒性事过度,无规律和技巧会伤害身体或损害自己或他人的安宁或名誉。
13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父母要永远坚信:母亲是大地,父亲是一座山,那孩子就是攀爬者,他们永远比我们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所以古人说:“德者,人之所得也。” “损,德之修也。”
修德就是父母以“道”、“无我”的方式付出“真爱”而自我损之又损的一个过程,“损”的是父母的脾气和不善不道的地方;“得”的是帮助孩子从低处的大地往高处的山峰攀爬而有所收获;终究翻越这座父亲这座“山”,“一览众山小”,以其智慧,造福社会,帮助孩子完成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这就是伟大生命的延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孩子的潜能,开发心中无尽宝藏。
爬山
所以,孩子来到父母面前就是超越父母的。如果没有超越,那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责任一定在父母或者老师身上。我们看看现在还有一些啃老族,其实都是谁打造出来的呢?
一定是父母自己不得其道,舍不得,放不下而娇惯出来的,自身的毛病也是改不了,不懂得父母之道,这就是做父母的责任,又能埋怨谁,跟谁说理去?
最后,教育的本质是提升智慧,造福社会。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父母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升,才能成为孩子的贵人。我们学习教育之道,学习父母之道,这是父母之本,“本立而道生”。只有学习才能突破父母“认知障碍”而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有学习才能打开教育的视野,树立正知正见,从而一叶知秋获得智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