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适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启发)
“扬扬妈妈,你说现在小孩子怎么这么不乖呢?”昨天晚上,儿子英语课同学小乐的妈妈一看到我就抱怨道。“她干其他事机灵地很,一到要写作业了就状况百出,一会说肚子饿了,一会说要上厕所,一会又走神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讲了好几遍了,还是一头雾水。”
孩子学习?对于所有的家长来,最关心就是孩子的学习,对吧?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呢?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3年的家庭教育服务经验总结,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有22条之多,家长你了解几条呢?
“对对对,我儿子更过分的是你不陪着他,他就干脆不写;陪他嘛,看到他磨叽的样子,我就一阵火大,就叨叨,越叨叨他就越不写。”旁边一位妈妈听到我俩聊天,也凑过来倒起了苦水。
“唉,我儿子昨天还被老师电话投诉了,说是下发的试卷一个字都不写,就在那里干坐着。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在家都是挨个讲,写完后还有奖励,你说气人不气人。”另外一个妈妈也凑上来一阵抱怨。
三位妈妈一脸的愁容,真是应了那句话,学习让母慈子孝搂搂抱抱,秒变成鸡飞狗跳鬼哭狼嚎。
宝妈们,你们是否也有类似的困扰呢?这其实都是源于小孩学习习惯不好。那为什么学习习惯怎么培养都不好呢,其实原因在于我们培养过程中用得方法不对。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如果方法用得不对,就培养成了坏习惯;而方法用对了,好习惯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小孩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哪些是正确的方法,这些正确的方法是怎么操作的?
一、“不陪”,才是最好的陪
同事鹿鹿因考虑到老公创业无暇顾及家庭,放弃优渥的工作辞职在家带娃。在女儿上小学后,鹿鹿更是放弃了各项娱乐活动,每天晚上七点雷打不动守在女儿书桌前,陪写作业。而一到要写作业,女儿总是磨磨唧唧,不是摸摸这里,就是看看那里,鹿鹿好心提醒集中精力,女儿当耳边风,这么一陪就是几小时,每次搞到最后母女俩都心力交瘁。鹿鹿苦笑着说陪写作业,需要提前预约好心脏搭桥手术,以防心梗。
在小孩上学后,陪写作业似乎成了父母每天的“功课”,故事中的鹿鹿就是如此。在尹建莉老师看来,陪写作业,不是在培养小孩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他的好习惯。这是因为父母陪写作业,会让小孩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习的自觉;再者父母在陪伴过程中的提醒和唠叨,也会让小孩产生厌烦心理,容易引起小孩情绪上的对立。
实际上,小孩是不需要陪写作业的,因为在小孩的心目中,是有做作业的责任和自尊心的,他们也害怕不写作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小孩心底也是讨厌父母在陪写过程中的“监工”角色,毕竟谁也不愿意在监视下生活。所以,放手“不陪”才是最好的陪,让小孩多一些自由,掌握自己的主动权,养成写作业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从中学会对自己负责。
但是,“不陪”并不代表是一点都不管,在小孩习惯养成的前期,父母需要给予指导和提醒。比如在小孩刚开始熟悉学校生活,对写作业还比较陌生的时候,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带着他熟悉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做法,然后抽身放手让小孩自主安排。如果遇到小孩偶尔有忘记写作业时,也不要责怪和惊讶,鼓励小孩思考和改正即可。
二、要罚,就罚不写作业
有一次晚上带儿子去上英语课,看到一位妈妈劈头盖脸地在骂她小孩。妈妈很大声地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课文都背不出,别的小孩能记住,你怎么记不住!今天晚上回去再抄20遍,看你能不能记住!”儿子听到还要抄写课文20遍,顿时往地上一躺,哭喊着说“我不要,我不要……”那位妈妈拉也拉不起,哄也哄不住,干脆撒手不管了,最后还是辅导班老师出来安抚,才控制住了场面。
就像例子中的妈妈一样,有太多的老师、父母用“惩罚”为手段,逼迫孩子写作业或者学习。扪心自问,这真的是在教育小孩热爱学习吗?还是因小孩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而产生的发泄报复?你再试想一下,把写作业做成一个“刑具”,小孩能不感到恶心害怕吗?他还能对写作业这个事情产生好感吗?这样不仅会打击小孩写作业的兴趣,还会伤害小孩的自尊心,这也是后来一部分人变得不爱写作业的原因。
实际上,要罚就罚不写作业。就像尹建莉说的一样,如果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个方面给得太多太满,而是要适当地剝夺,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去产生珍惜感。我们要适当采用反向思维,要惩罚的话就取消掉他写作业的权利。其实小孩是不反感写作业的,因为他存在一种心理和自尊心,就是不写作业可能会受到老师批评,罚他不写作业反而能激起他写作业的兴趣。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小孩的本能是自爱和上进的,不要打着“教育”的旗号去“操纵”小孩。
三、想要100分,就不要追求考100分
“唉,突然发现优秀的小孩太多了。”同事丽丽一大早就在那里唉声叹气。一问才知道,原来她儿子刚拿到成绩单了,兴冲冲地给她电话报喜了,语文95,数学98。丽丽本来还挺高兴的,答应晚上早点回去给儿子做好吃的,后来在家长群一打听,班级里面双百的小孩有好几个,她本来认为不错的成绩只排在了中等,气得她呀,在电话里面发了一顿火,劈头盖脸地训了儿子一顿才完事。
大多数父母眼里,考试得到100分才是好样的,才是令人满意的,同事丽丽就是代表,实际上这些是错误的想法。父母对100分的喜爱,会让小孩不断地产生失落感和内疚感,因为要考到100分并不容易;就算哪一次考到了100分,也还是会让他们内心感到不安和痛苦,因为下一次考试成绩如何都是未知的。这样的话,小孩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都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考试成绩,进入恶性循环。
实际上,想要100分,就不要追求考100分。尹建莉老师也提到,单纯追求分数的动机会让小孩形成畸形的学习动机,败坏学习胃口,限制小孩的发展潜力,而引导小孩以掌握知识本身为目的去学习,会激发小孩在学习上的潜力。而父母不追求小孩考100分,也会让他们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是为了和谁比较,就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会和掌握了知识还愁考不到高分吗?再说了,“争强好胜”是小孩的天性,不用家长去刻意引导,他们也会“自发”地产生对分数的追求和对名次的渴望,尽全力面对每一场考试。
所以,在小孩学习培养方面,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取得好成绩有哪些决定性条件,比如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有了这些,又何愁没有好成绩呢。
四、考好了,也不物质奖励
“这次考好了,妈妈带你去吃西餐!”“下次考到前十,爸爸给你买你最喜欢的奥特曼玩具。”“如果每次考试考到90分,妈妈奖励你每天多看半小时电视。”
因为担心小孩丧失考试或者学习的热情,父母总是很喜欢用物质奖励去刺激小孩,就像上面的那些“承诺”一样。我们发现物质奖励的刺激效果一次两次还好,多几次之后效果并不能持续,这是因为物质奖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它转移了小孩的学习目的;二是它破坏了小孩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三是它让小孩对学习产生了对立的情绪。父母把物质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实际上是要求小孩以好成绩作为回报的,时间久了小孩的心态和习惯都会发生变化,小孩的心思也会从学习转移到了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父母欢心上面,而不是踏踏实实学习。
实际上,考好了,也不物质奖励才是比较正确的做法。尹建莉老师提到,对于现在的小孩来讲,物质方面并不欠缺,物质奖励不能真正刺激学习的热情,它能带来的充其量是一些阶段性的动力,和学习所需的持之以恒的热情和动力不匹配。从另一方面来说,考好的成绩本身就是奖励,会给小孩带去巨大的欢乐。考好了,不物质奖励,父母对成绩的不过分强调,也会让小孩的心态更平和,没有压力,从长远来看更能促进学习的进步。
当然,父母在小孩学习上是可以辅助使用激励手段,但是一定要考虑好激励的方式和学习之间的联系,要让小孩感受到因为激励了,学习时会有更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的话让小孩建立起学习会很快乐的条件反射,小孩也会更乐意地去学习。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地,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同样,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好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是胜过老师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充分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父母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和教育小孩,让小孩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人人夸赞的小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