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生为什么要重视心理健康(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这是一个新时代,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小学生在见证世界缤纷色彩的同时,也在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不断自我更新。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地中小学在制度、课程、师资队伍和心理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的突破点和着力点,为加强和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做出了独特贡献。同时,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呈现出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需要我们研究新的方法与对策,以便优化和创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思路、方法和措施,使之更好地为中小学生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绪的波动,父母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这就是需要父母系统学习了解各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帮孩子消除焦虑的情绪,帮孩子做好心理营养,心理建设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都有系统讲解,想学习的家长联系我们。
现状:势头喜人,问题突出
据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多万人,并在不断增加。我们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查也表明,小学生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20%。可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为了有效把握现状,我们以中部地区两个地级市的城市和农村11027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效果有较大改善,但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落后,初中阶段尤甚。与五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对象开始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符合《纲要》的基本要求;第二,随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改变,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在农村学校,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第三,随着《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开始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走向深化和规范。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城市与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落后,而农村高中又是“重灾区”;其次,有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符合实际需要,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初中、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从调查数据看,城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存在差距,农村更甚;最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为了有效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我们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西、河南两省某地级市发放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有效问卷584份,学校管理者有效问卷209份。结果发现,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90%以上的学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多元,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担任其他课程的经历,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感到满意的同时,希望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及人格等因素,他们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
特点:立足实际,着眼未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主要内容看,其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等方面,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样的设置操作性强,不仅符合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实际,同时也体现了从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从问题导向向积极心理促进的世界心理健康发展潮流。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看,各地中小学正在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心理健康课程与专题讲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常用的方式,心理辅导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开展心理辅导、筛查与转介、课程咨询、家校整合等功能;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中,开始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看,管理、教师、教材、研究构建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体系。
从学校教育管理和实践效果看,政策与立法已成为我国政府推动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则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立场: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提高站位,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社会转型,即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快速转变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高强度的竞争压力,高目标的成就动机,使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日益突显,进而导致个体心理、社会心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另一方面,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转变为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需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社会矛盾的“晴雨表和指示器”,而心理健康则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心理面向。因此,在社会心理服务大框架下讨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持的基本立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核心,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对象看,其重点是学生个体与群体,与社会心理服务的对象重合;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目标看,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心理服务的目标殊途同归。也即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和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个性特征,尤其要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经受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和性侵犯中小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促进身心可持续发展。这是由心理健康服务向社会心理服务的延伸,是心理健康服务成为社会心理服务的“基础工程”。
方法与措施: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
新时代以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为背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实施、机制建设、领导管理等方面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类型与途径看,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具体化,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实施中要有全局观、整体观。无论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积极推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抑或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都可以视为社会心理服务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在中小学生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意识培养积极心态,学会调适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进而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看,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压舱石”,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机制建设中要有体系观、系统观。各地中小学要建立健全地区、学校、年级、班级、小组等各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和范围,为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机制“劈山开路”,为进一步展开社会心理服务奠定基础。
从社会心理服务的途径、方法看,社会心理服务包括微环境、中环境和宏环境系统,对应着个体、人际、群体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领导管理中要有生活观、生态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环境。微环境是学生直接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能够帮助学生在面临这些微环境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时,缓解负面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并提供专业的帮助与辅导;中环境系统是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对学生来说就是家校互动,为人际层面的社会心态培育扫清障碍;宏环境系统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泛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服务体现在扶助和引导处境不良的学生、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群体,对不良生活事件进行预警、疏导等。这些都能够有效调整相应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为培养目标群体的良好社会心理打下坚实基础。
一句话,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其方向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理念是全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问题导向向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的转变,方法是大胆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式。
趋势与建议:实现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的转变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第一,从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并重,着力提供优质心理健康服务;第二,由侧重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向重视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与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转变;第三,着力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以实证为基础的教育干预,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正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悄然兴起和蓬勃发展,学校心理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展到全体学生,强调面向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导向。服务模式相对于教育模式,主要强调的是视角不同。教育模式有一个内隐假设,即教育者根据预设的内容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有“强人所难”“居高临下”之嫌。服务模式则重视以学生自身的发展性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即强调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设置、工作量计算等相关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确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以及职称晋升的途径,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国家教师教育政策应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倾斜,通过诸如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手段,鼓励青年才俊投身该专业。
为此,我们郑重呼吁:有关部门应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以及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条件和资质;确定专兼职教师的能力标准,包括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力标准;确定专兼职教师的工作标准,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途径方法等;开展资格认证试点工作,确定认证标准、认证机构和认证方式;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培训和提高培训方案,对非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基础培训,对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提高培训;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质量评估;定期开展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
对于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加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是核心,编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指标是基础,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服务体系是途径,提供适合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服务是关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