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学中玩,玩中学(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是她们)
朋友家的儿子本来是一个很乖巧的孩子,小学时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可是上了初中后就变了样,成绩一落千丈,还日常去网吧玩游戏甚至会在网吧过夜。
孩子网瘾怎么办?孩子网瘾不是简单的指沉迷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英雄联盟,第五人格等游戏,还包括了看网络小说,听网络小说,刷短视频,网络聊天等等,太多未成年的孩子沉迷网瘾不能自拔,导致孩子心思都花在网络上,无心上学,从而导致成绩下降,甚至不上学的,赖颂强老师团队专注于协助父母,从六个步骤帮孩子改善沉迷网瘾的问题。
朋友也从一个魅力四射的贵妇变成了一个走哪里就抱怨的怨妇,夫妻关系也变得尤为紧张,她的老公埋怨妻子不会带孩子,妻子埋怨丈夫对孩子不管不问,总之日子过得一地鸡毛。
与朋友了解才得知,原来上小学阶段,她对孩子是打压式的管理,所以导致孩子长大了,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总是反抗她。
比如,她儿子不喜欢放学就学习,因为坐在教室一天了,很想放学到外面放松一下再回来学习,她呢,因为看了很多手机视频里讲的,想要学习好就得放学回来先完成作业,所以她就逼着孩子一回来必须先把作业完成,孩子稍微作业写的有点慢,她就大发雷霆,其实如果孩子先放松一下状态再投入学习,让大脑恢复精神状态更能有效完成作业,视频里讲的也没错,但要因人而异。
还有她看到手机视频里有的孩子,早早起床就背书,她就每天强制性让孩子早起背书,对孩子说明要军事化管理,一开始孩子睡眼朦胧听妈妈话,但孩子太困了,稍微起的慢点,她又开始怒吼孩子,埋怨孩子太不懂事,孩子被她一吼是醒了,可是恐惧感让孩子根本就背不住她要求的内容,想象一下,一个被骂醒的人这一天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去面对一切呢。
孩子就是在她这种管控下,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业的,虽然成绩一直很好,但这个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
孩子并不是天生不爱学习的,也不是天生就赖床,而是大人没有引导出孩子的内在动力,且采用了把自己的目标强加在了孩子的身上的方法。
根据研究,人一般有三大需求:胜任需求、自主需求、关系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三大需求,一个孩子才会有自信,可以掌控自己的能力和动力,逐渐产生归属感。
放大孩子的成就感
有些妈妈在孩子小学就给孩子创造出去清华、北大读书的梦想,要求什么考100分还有各种高要求。
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根本就够不上大人这种遥不可及的想法。
有些天赋、家庭环境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总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孩子就有可能丧失兴趣,所以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够得上的目标,比如孩子数学考试不理想,我们可以单独拿出一种题型每天练习两道,两道题不多,而且孩子也不会有压迫感也能更快更好的完成。
那么下一步就是得夸赞孩子,如何夸也很重要。
就是放大孩子的成就感。
比如,孩子高效的完成了那两道题,你可以说“妈妈为你自豪,只要你努努力就可以的不是吗?”,然后再让孩子分享一下如何做得这么好的经验,放大孩子的成就感,在成人眼里这没什么,但对孩子来说,生活上小细节的成就,才能让孩子更自信。
接下来更重要的就是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确认自己有能力。什么“不错呀你越来越有进步了”、“你想得比妈妈更清楚”等等,这些话一定要多说。
人都是不断获得肯定才获得了不断的坚定,所以确定小目标,放大成就感,给予更多鼓励与肯定,自信与能力就会生长在孩子的骨子里,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不会惧怕风雨。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看过一个新闻,一些大学生上大学后就不再好好学习了,原因都是父母给孩子的目标就是上大学,成了孩子的终极目标。其实大学才是步入社会的一个开始,人生有很多自己的方向,一些孩子成就了父母上大学了理想,失去了自己掌握理想方向的能力。
究其原因,都是从没有让孩子有选择的能力,比如让孩子报的兴趣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学的,周末去哪里玩也不是自己想去的地方,有些甚至能控制到孩子吃什么听家长的,穿什么还得听家长的,没有了自己选择权利,就逐渐没有了掌控自我的能力。
狮子总帮孩子捕食,孩子成了宠物。瞪羚总帮助孩子站起来,孩子成了别人触手可得的猎物。
所以,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他才能知道如何判断对与错。
比如,复习时可以问孩子先复习语文还是数学,今天先学习还是先放松呢等等。
狮子引导孩子追捕猎物时,孩子明白自己是兽中之王,瞪羚引导孩子必须自己站起来奔跑,否则很快就被狮子逮到吃掉。而我们人类,教育孩子也得让孩子明白做事的意义何在。
帮助孩子寻找做一件事的意义,才能达到自律的效果,如果不能承担做事的意义,是无法坚持长远的。所以自我掌控,坚持目标才更有意义可言。
探索孩子对游戏的意义
前面提到朋友的孩子玩游戏,都可以钻进网吧里玩很久,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着迷呢?
不知道很多家长有没有玩过游戏,在游戏中,如果失败了,游戏会出现“下次继续努力哦”等字样,出来一个微笑的小人。如果成功了呢,会出现给予赞扬的小人:打的好,为你感到骄傲,再接再厉哦!
而且游戏中很多伙伴在一起打,呈现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有归属感。
那么,请问,那些头疼打游戏的家长,给予过孩子支持与鼓励吗?还是能与孩子一起面对困难给孩子一种归属感?
其实父母可以学习游戏中的技巧,成为孩子的动力,给孩子以支持。比如,周末要以让孩子约上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写作业,一起阅读,孩子们互相讲故事,之让孩子会逐渐提升一种:我对别人很重要的感觉。
父母的目标是什么?孩子能做到吗?不如按照孩子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找寻他的目标。先一次次达到小目标,找到成就感 ,拥有归属感,才能成为你眼中的好孩子,才能成为孩子更好的自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