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约翰桑特洛克(青少年心理学桑特洛克pdf)
今年年初读了一本琼·利特尔费尔德·库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现再读一本约翰·桑特洛克的《青少年心理学》。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绪的波动,父母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这就是需要父母系统学习了解各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帮孩子消除焦虑的情绪,帮孩子做好心理营养,心理建设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都有系统讲解,想学习的家长联系我们。
都是同一类型的书(教材类),没有方法论,没有感情共鸣的东西,没治愈心灵的物料。
读来有意义吗?
我想起了我家孩子报班学羽毛球的事。
学了两年,当爸爸说要跟她打一场,她却说不会打,因为两年的课程里老师都在教基本功。
没错,不管是之前看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还是这本《青少年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入门教材,其实学的就是基本功。
如果单单读了两本书就说自己懂了心理学,那真是贻笑大方了。
如果真的要运用自如,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是我也不悲观,就像宝贝虽然未能显示专业的球艺,但是在爸爸的带动下还是比没学时好多了,总还能接上一两个球,娱乐一番。
574页啊,要我去读透它,那肯定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我只把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拿出来说说,看看用它们来分析一下生活的某些情形对与不对。
关于双性化与教育
双性化是第6章《性别》中的某小节。
关于性别角色的划分,书中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
书中没有明确给出概念,根据我个人理解,我自己作了一个解释。
男性化应该是指显现在一个个体身上的,在刻板角色划分中的偏向于男性才有的特征,比如独立、富有攻击性、进取心和对权力有欲望等。
而女性化是指显现在一个个体身上的,在刻板角色划分中的偏向于女性才有的特征,比如感情细腻、温柔娇弱、心灵手巧和对权力不感兴趣等。
双性化书中则有明确解释:
双性化指的是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同时具备高男性化和高女性化特质,比如一位男性具有双性化特质,那么他将同时具有进取心强(男性化)和善解人意(女性化)的特点;一位女性具有双性化特质,那么她将同时具有主导性(男性化)和关心他人(女性化)的特点。
根据贝姆的性别角色问卷和他的学说理论,具有双性化特质的个体比只有女性化或男性化特质的个体更灵活,而且心理更健康。
我看到这个章节时是很兴奋的,因为似乎看到了可以拿到现实生活中马上使用的价值。
我们常常说,男孩该有男孩的样子,女孩该有女孩的样子。
如果见到某男孩喜欢做一般女孩才喜欢做的事或表现出一般女孩才有的特征时,比如喜欢玩布娃娃、收集饰品,说话柔声柔气等,家长就会反感或者制止。
同样如果见到某女孩喜欢做一般男孩才喜欢做的事或表现出一般男孩才有的特征时,比如喜欢战争游戏、富有攻击性,做事大大咧咧等,家长也会加以反对。
这似乎是古今中外的家长或长辈都会有的反应。
然而我们的专家却说,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点更有利于身心发展,更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如果没有看到这本书,我永远不知道还有这个说法,关键是我拿来对照现实,发现它真的无比地贴近。
无论是历史上或者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人,真的是具有上面所说的那种双性化的人更加卓越或更讨人喜欢。
书里说,一般来说,双性化的女性更可能在事业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果,而双性化的男性更可能在处理感情或人际关系方面游刃有余。
诚然,我们所看到的,一般具有男孩子性格的女生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如能青史留名的女子,大多数都有高男性化特质;而有女孩子性格的男生更能收获美满的爱情和融洽的交往圈子,我们身边处处看到有温柔体贴男主人的家庭和谐幸福。
所以,理论是可以转为方法论的——既然大概率上双性化的人更有机会成为出色的人,或更可能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应该领悟了?
我们不能因为女孩子喜欢蹦蹦跳跳而制止或束缚她,不能因为男孩子性格温柔而嘲讽或打击他,而是要保护孩子并不存在消极影响的多种性格。
关于忧郁症的形成
近年来,学生的自杀率升高得有点令人可怕,忧郁症的影子重重地压在有孩子的家庭上。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忧郁症直接和心理学挂钩的。
人们常常会说,谁谁谁看起来很忧郁,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
或者说谁谁谁怕自己得忧郁症,于是想去学心理学拯救自己。
仿佛心理学就是忧郁症的药。
但我读了两本心理学的书发现,别说捧起书本来开方治病了,就想找些文字去解释这病的形成都挺难的,根本没有哪个章节针对忧郁症来剖析。
但是看得内容越多时,脑子会慢慢形成一些东西,似乎能对忧郁症的形成道出一二。
这本书第14章专门讲了青少年的问题(忧郁症只是诸多问题的其中一个)。
造成青少年问题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大概是身体出了问题导致心理问题,比如因为脑部某些领域的功能异常,引发了整个人精神状态的异常。
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就提到,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内各领域神经细胞工作不均衡会引起忧郁症。
心理因素则是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文化环境、社会氛围等方面的影响。
所有这些因素(有可能是共同作用)如果会引起问题的话,会引起两种问题,一种是内化问题,一种是外化问题。
外化问题是指个人问题转向外部,如攻击、伤害别人。
而内化问题就跟忧郁症的症状很接近了,就是将个人问题转向内部,如自残自杀等。
看到这时,我想起在另一本书看到的(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说人的相互关系中,如果某个人老是认为什么问题产生都是自己的错,就是一种内向的攻击,是指向自己的,引发的情绪是内疚、自责和抑郁。
《以家人之名》刚播那会,很多人同情死了二宝的陈婷,说她有忧郁症,但现在借用专家的理论去分析,她不太可能得忧郁症。
因为她没有表现出半点内疚,把二宝之死的责任全部推给未成年的大儿子和工作忙碌的丈夫,每说一句话都像刀子那样扎进亲人的心,是一种外向的攻击。
或者像那个把孩子扔到河里后,自己回家凉快的女人,也没法拉上忧郁症当遮羞布。
结合李玫瑾的分析,对于郁郁症生理层面的预防,就是提高身体素质,注意劳逸结合,协调大脑机能。
而心理层面的预防,当孩子总是说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才让事情变得糟的(比如爸爸妈妈关系不好或者不高兴)的时候,家人们就该敲响警钟了。
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柯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把人大概的生理发展阶段与道德认知的不同水平和阶段对应。
但某些评论说柯尔伯格的理论由于过分强调道德认知而对道德行为的关注不足,导致道德推理常常是不道德行为的避难所。
比如在很多两难问题(比如要不要违法偷天价药救亲人的命的问题)上,很多人物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形象,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可能是不道德的。
按照柯尔伯格的第3等级水平,人的道德发展理应达到后习俗水平,是最高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道德是完全可以内化的,不依赖别人的标准。
换句话说,当人长到足够年龄、经历足够多的事情,他们是能够分辨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的。
但是现实中,为什么成人世界里充满了跟有德行为背道而驰的缺德行为呢?
因为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是不一致的。
也就是说,很多人其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仍然可能去做坏事。
社会认知理论家班杜拉指出,人们只有在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为道德行为后,才会作出伤害性(伤害别人)的行为。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卢梭的《忏悔录》。
卢梭很实诚地把自己曾经做过的事在书中列了出来。
比如偷了雇主的东西,却诬陷一个小女仆,害得她被主人赶走,流离失所。
还有跟好朋友一起旅行,当对方得急病在街头跌倒时,他把人丢下自己跑路。
更有就是跟情妇生了5个孩子,全部看都不看一眼让人匿名送给孤儿院,永不相认。
这些事卢梭都知道自己是不道德的,他在书中对那位被害的小姑娘和被丢弃的好朋友道出了怜悯之心,对自己的孩子无法抚养之事也表示了遗憾。
但是他每每在“忏悔词”的后面,花更长的篇幅写自己的“情有可原”,到最后甚至说他这样做的动机都是出于想把事情变得更好。
比如他说那个朋友发病时,自己即便在身边也不能减轻他分毫,也没法医治他,所以他的走与不走对结果并无影响。
又说自己的家庭情况根本没有能力抚养孩子,把他们送到孤儿院有专业的人抚养反而对他们更好。
大哲学家尚是如此,更何况是普通人呢。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仅仅强调道德认知是不够的,还要重视道德行为的培养。
而强化、惩罚和模仿是通常用来解释青少年怎样习得某种道德行为。
结语
那么厚的一本书,我只抠出了这么一丁点,是不大拿得出手的。
但是有总好过没有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