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气自残是什么心理(儿童生气自残)

孩子生气自残是什么心理(儿童生气自残)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绪的波动,父母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这就是需要父母系统学习了解各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帮孩子消除焦虑的情绪,帮孩子做好心理营养,心理建设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都有系统讲解,想学习的家长联系我们。

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压力太大这种事只会发生在大人身上,孩子既不用赚钱养家,也不用承担大部分的劳累家务,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潇洒生活,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压力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许多新闻的爆料,成年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孩子不仅有压力,甚至有部分孩子的压力压根就不亚于成年人。

“上海一17岁少年因被母亲责骂,情绪激动,没有半点犹豫从卢浦大桥一跃而下”、”15岁少年因老师批评一时无法调节心中的压抑情绪从而跳楼轻生”……诸如此类关于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情绪爆发,毅然决然地结束生命离开这个世界的新闻频频报道,甚至在镜头之外,还有无数看不见的孩子因为压力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饱受折磨。这些孩子的严重自残行为在为世人敲响警钟,告示着家长们要开始重视孩子的压力。孩子殴打自己甚至自残自虐的行为不仅仅是一时发泄,当家长们见到孩子有伤害自己的行为倾向时就要开始警惕,这是孩子”情绪饥饿”的表现。

孩子一生气就打自己,其实是”情绪饥饿”

情绪饥饿,其实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就好比生理上的饥饿往往表现为人们的肠胃空虚,对食物的渴求有进一步加深,当人们感到饥饿的时候需要通过进食来为自己补充能量。而心理上的饥饿,即情绪饥饿,指的是人们有着例如百无聊赖、抑郁焦虑、萎靡不振等不健康的心灵状态却无法摆脱,这是一种心灵上的空虚,却难以被察觉,更别说是通过”进食”来修复改良这种状态。情绪饥饿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情绪上缺少对情感的刺激,常见于一些长时间没有得到他人的关爱跟理解的孩子,而堆积久之后,这种饥饿就会爆发。

跟大人相比,小孩反而更容易产生情绪饥饿。由于年纪还小,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家长的控制,但是这种控制造成的被动会让孩子在被冷落时感受到加倍的寂寞和孤独。试想一下,家长每日都让孩子做一件事,但是某天因为其他事情忘记吩咐孩子,并且这种”遗忘”不经过提醒是很难被意识到的,所以家长可能一直都会忘记。而对于孩子来说,之前他都习惯了被家长叮嘱做这件事,一下子家长不叮嘱了,孩子心里就会开始怀疑和恐惧不安,他会开始担心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导致家长故意冷落自己,开始胡思乱想,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

造成”情绪饥饿”的深层原因和家庭有关

在小说《无声的告白》中,讲述了小女孩莉迪亚的自杀。莉迪亚的妈妈总是将她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莉迪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没有关注过在莉迪亚安静乖巧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情绪波动。莉迪亚的妈妈一味地将压力施加给莉迪亚,却从来不会关心这样的压力会带给莉迪亚怎样的影响,更不要说教会莉迪亚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压力,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更加敏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冲动。在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正确将内心的需求表达出来。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倘若家庭氛围不和谐,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有的时候,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冷落和不理解造成情绪饥饿,于是他们开始伤害自己来试图引起父母的注意,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有的时候,孩子在学校或者社会上受了委屈,第一个萌生的念头便是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但是因为工作繁忙、表达有误等种种原因,有的父母会忽略孩子这种对于家庭温暖的需求,导致孩子情绪饥饿的表现更加严重。因此,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给予孩子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摆脱情绪饥饿。

当孩子”情绪饥饿”时,家长应该这样做

1、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过度紧张

当孩子出现情绪饥饿的现象时,家长千万要冷静下来,不能流露出紧张的情绪影响孩子。这时候的孩子内心比较脆弱,他们需要家长的安抚,但是也害怕和家长的互动。倘若这时候家长因为过度担心流露出孩子这是”患病”的想法,孩子就会愈发自责和不安,导致情绪饥饿的现象进一步恶化。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不过多关注甚至大声呵斥来制止孩子的异常行为;有的家长可能会因为太担心孩子,各种嘘寒问暖,却在无意间被还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一遍遍伤害。物极必反,情绪饥饿又不是绝症,家长大不必抱着极端的心态去对待,用平常心和孩子接触即可。既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爱,也不能过度关爱以免孩子受惊。家长可以慢慢地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让孩子感受到善意和温暖,最后轻轻地给予孩子肯定的微笑和拥抱,平复孩子心情。

2、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发泄渠道

有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自残行为,是因为找不到其他的发泄方式,受到的教育和理智让他们控制自己不去伤害他人,却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忘记了保护自己。通过一些危险的自残行为,他们会产生身体上的痛觉,但是这种痛觉可以麻痹神经,压制住心灵的那种空虚,所以他们错误地认为自残行为对于治疗情绪饥饿有效,从而变本加厉地伤害自己。

作为家长,要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异常,及时教育引导孩子寻找到正确的发泄压力的渠道。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做一些有一定运动强度的亲子游戏,比如家庭运动会,让孩子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通过汗水释放压力。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或者猫咖这些有可爱动物的地方,让孩子接触动物的时候学会和其他生命友善相处。放松的音乐和趣味的小游戏也是不错的选择,占用的时间不长,却可以极大程度上解放心灵,带孩子徜徉在快乐的海洋中,同时促进了亲子感情。

3、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沟通

有的孩子性格天生就比较内向,许多想法不会轻易和家长表达,所以更容易将压力堆积在心里自己默默消化。但是孩子沉默不语,他的表现上也会有所流露,并不是沉默寡言就无法看出孩子内心的想法。有的时候,孩子可能无意识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时候家长要留意孩子表达的关键点,特别是在孩子出现异常的那段期间多加关注。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把孩子表达出的危险想法当做儿戏,认真对待认真沟通,是家长打开孩子内心世界大门的钥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7-21 上午6:50
下一篇 2022-07-21 上午6: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