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没有被爱过的人,即便长大,他们的内心依旧是一个爱撒娇、缺乏责任感且依赖心重的小孩。
孩子学习?对于所有的家长来,最关心就是孩子的学习,对吧?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呢?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3年的家庭教育服务经验总结,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有22条之多,家长你了解几条呢?
——加藤谛三
如果有人12岁就当了父母,身边的人会怎么说?
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吧:本来应该玩乐和学习的年纪,却不得不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太可怜了!
然而,现实中有许多父母的心理年龄根本没有12岁,甚至连6岁都不到。
当然,这个“6岁”指的是心理年龄,而非生理年龄。
有的父母,虽然生理上当了父母,但心理上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父母,他们的心理年龄还像小孩子一样,需要从孩子那儿获得爱的源泉。
在这种父母养育下的孩子,根本体验不到孩子应该享有的被爱、被宠的感受,怎么会生活得幸福呢?
日本的加藤谛三写了一本《长不大的父母》,历数长不大的父母都是什么表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有三种巨婴式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不可能幸福。
1、打骂孩子的父母
这种父母从未体会过什么是“母性”,他们终其一生在寻求“母性”并为之痛苦。所以,他们会从孩子身上寻求母性”,当孩子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他们会觉得受了委屈,很容易愤怒,并借此折磨自己的孩子。
这类巨婴式父母其实在现实中有很多,程度或轻或重而已。
在媒体报道中,我们不时可以看到打孩子、骂孩子的父母,有的仅仅因为一点事就暴打孩子,有的则行为严重到简直令人发指,可以算得上虐待。
小孩子不会表达,而且必须依靠父母才能生存下来,所以他们只能默默忍受或者从精神上麻痹自己。
等孩子长大后会选择反抗,或者选择放弃自己。
去年,济南大学一位女大学生自杀,她写了一封遗书诉说她放弃生命的原因。从遗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爸爸的虐待是直接促成她选择的原因。”
我选择结束生命与任何人无关与学校无关,我只是因为原生家庭、和我的抑郁。具体来说,是因为我的爸爸。……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小孩子都不愿意碰水,我妈要给我洗头,我不想洗,于是我爸出来给了我一巴掌,我的鼻子直接哗啦啦流血。
还有一次因为我小时候很笨,看不懂语文词典,我就去问我爸,我还是不太懂,我爸就把那本厚厚的词典砸了过来,我就被吓得尿裤子了。
我爸爸给我造成的伤害是不可磨灭的,我至今每每想起仍然觉得害怕、全身发抖……
我一想到未来所有与我爸观点不一样的地方都要与他争辩,都要让他生气,我就感到害怕感到绝望,我撑不起折腾了,我的心理破碎不堪……
这位女大学生的爸爸就是典型的“长不大的父母”,他对孩子进行精神和身体上的虐待。
那些因为一点小事就打骂孩子的父母基本都是这种父母,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无尽的伤害。身为他们的孩子,怎么可能获得心灵上的幸福?除非长大后意识到这点,还要有极强的心理疗愈能力。
这种父母在童年的时候应该没有得到过充足的父母之爱,本应该是恨父母的,但是恨意和对父母的依赖,让他们不得不选择压抑自己的恨意,而这种被压抑的恨意就会在成年后无意识地发泄在孩子身上。
2、依赖孩子的父母
我有一位朋友说她的妈妈令她很压抑:几乎从来没有肯定过她任何事情,小时候学习好得不到妈妈的表扬,长大了连穿件漂亮衣服也得不到她的欣赏,而妈妈却不停地想得到她的肯定,哪怕做顿饭也要让女儿说她做的好吃,要是说“不好吃”则会召来一顿责骂。
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会对孩子做他们儿时希望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利用孩子的弱小和可控制来满足自己对爱的饥渴感。这是潜意识层面的东西,连父母自己也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还记得张一得吗?那个有着特别称职的爸爸、自己也非常优秀的男孩子,在美国读书时选择解脱自己的生命,年仅20岁。
他的爸爸在《致埃默里大学Dave的同学们》的信中曾说过:
从小,我尊重他,远胜过尊重我自己,以致不时地与他转换角色,他当爸爸,我当儿子,由他作主,打理着家里的一切。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提出的“亲子角色颠倒”现象:
一个人年少时由于父母未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待他为人父母后便利用孩子满足自己人的基本需求的行为。
父母为拥有这样的孩子而骄傲,但身为他们的孩子会感到压抑和痛苦,或者说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撒娇,没有机会展露出一个孩子应有的淘气,没有一个完全可以依赖的人可以释放自己的天性;他们必须懂事。
这样的父母实质上就是戴着大人面具生活的一群“孩子”,他们在心理层面上还是一个幼儿。
童年的一得
3、控制欲特别强的父母
在向我咨询心理问题的孩子中,我发现,有严重问题的孩子,常常出现在父母所有精力用在围着孩子转的家庭。
有一个学习非常优秀的女孩,家庭条件也很优越,妈妈从小学一直陪读到高中。妈妈的陪读不仅是陪伴孩子学习,生活起居的照顾比保姆还要尽心:书包每天给她收拾好,饭菜、水都要递到嘴边上,就差喂进嘴里了。但是,高三的时候,女孩却焦虑到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
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其实也是一种隐形的、强烈的控制。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孩子感觉特别压抑,感觉父母对她所有的好只是为了一个好成绩,而不是爱她这个人。
台湾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讲的是一个林茉莉的女孩,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最好的高中,却在一个夜晚跳下高楼。
她的妈妈本是个留美硕士,却做了全职妈妈,只为了能培养出优秀的女儿。
妈妈认为学文科没出息,就反对女儿写作文;
女儿考不了第一名,回家就要挨打;
所有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不能做……
表面上看似是妈妈全心全意为了孩子好,实则是强烈的控制欲作祟!
表面上看似女儿很懂事、成绩优异,实则她的内心千疮百孔、破碎不堪,经常去咨询心理医生,自残过好多次。
这些“巨婴式”的成人拒绝长大,即使升级为父母,也仍然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他们看似成人,但内心仍是小孩子,害怕失败,控制欲极强。他们希望孩子事无巨细地听自己的,认为自己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他们不想失去对孩子的控制,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现实中,有多少孩子看似正常,却戴着精神上的镣铐艰难起舞?甚至随时想结束生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家庭有问题,他们的父母是‘长不大的父母’。
真正成熟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加藤谛三在《长不大的父母》中说: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当孩子任性地向你提出要求时,可以尽力地满足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撒娇的幸福;尊重孩子不同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孩子真正的、孩子般的快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