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总是和父母顶嘴(如何与青春期爱顶嘴的孩子沟通)

孩子叛逆期总是和父母顶嘴(如何与青春期爱顶嘴的孩子沟通)

#我想对妈妈说的话#

孩子叛逆期怎么引导?按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来讲,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的,针对孩子叛逆期的不同阶段,父母的引导方法是不同的,赖颂强老师在讲解孩子叛逆期怎么办的课程里分析到,父母如何从孩子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规则等方面综合去引导。

每个父母听到“叛逆期”三个字都会莫名地头大。顶嘴、唱反调、发脾气,面对越来越不可理喻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在斗智斗勇的养育中,赢得孩子的心?

刚学会走路的小屁孩,进入“可怕的两岁”,就开始把“不要不要”挂在嘴边;再到七八岁狗都嫌弃的年纪,动不动就跺脚,“哼”的一声就开始闹脾气;到了青春期一点就着的顶嘴,摔门,甚至离家出走。面对青春期百般不顺的孩子,家长时常会忍不住会问:孩子为什么会叛逆?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TA“本事大了”,因为长大,所以要夺权。

孩子爱顶嘴,75%父母都极度反感:青春期叛逆,用这3种沟通方式

随着独立战争的第一声枪响

夺权大战开始了

陈默老师说: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允许被长大的时候,就开始反抗了。

长大的标志是让孩子拥有选择权。叛逆期其实就是宣示主权。研究数据表明,女孩10岁,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它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身心巨变”让原本乖巧的孩子一反常态。

首先,内分泌腺激素分泌量变大,第二性特征也逐渐显露,生理的变化也让青春期孩子面临难以言喻的不适,时常觉得躁动、不安、压抑、冲动。

同时,随着思想逐渐成熟,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所以他们内心强烈抗拒父母的耳听面命、事事监督,渴望自由和独立。

于是通过顶嘴,脾气暴躁,表现得无礼和粗鲁等叛逆性行为,来跟父母针锋相对,来宣示主权,故意用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满,甚至做出自残、轻生等不可挽回的行为。

有一份调查显示:约70%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会和父母唱反调,75%的家长认为顶嘴是孩子成长中最令人讨厌的事情。

殊不知,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反抗一切限制,来宣布独立的。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书中写道:许多青春期的逆反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追求与成人的平等,以及对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望。

所以,所谓的叛逆、唱反调,只是孩子在用对抗来维护自己的心理空间,用顶嘴来维护自己的主权。此时,如果父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跟倔强的逆反娃硬碰硬,那么结局一定是鸡飞狗跳,两败俱伤。

电视剧《小别离》里的几位父母,对儿女的关心就是密不透风。怕他们早恋耽误学习,怕他们被坏学生带上歪路,所以翻孩子的书包,偷看日记,一言不合就唠叨、训斥……在这个越追求自由、越渴望独立的阶段,父母管得越严,孩子逆反心理越严重。

最后,这几位青春期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用打架、恋爱、厌学、顶撞师长、离家出走来进行反抗和宣泄,以求证明自己、捍卫自己的独立。

一方渴望独立,一方拼命压制自己。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注定会有一场战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初二阶段,亲子关系最为紧张。这是孩子寻求自我的夺权大战,打响了人生独立战争的第一枪。随着枪响,父母的作战方略就不得不审时度势,见风转舵了。

孩子爱顶嘴,75%父母都极度反感:青春期叛逆,用这3种沟通方式

放权,叛逆期的体面后退
许多人说,2岁的叛逆能忍,12岁的叛逆难扛。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青春期的叛逆,能够折磨得你黔驴技穷,身心崩溃。

无论你多努力想要顺应孩子成长的变化,想方设法应对他们各种怪异行为,可是常常一片冰心、一腔关怀、一张笑脸,迎头怼上的却是还是冷冷的背影,扎心的顶撞,嫌弃的白眼。

其实,与其说青春期的孩子最叛逆,不如说青春期的孩子最脆弱,最需要父母“爱”的滋养。冷酷桀骜的外表底下,往往藏着的是一颗炙热的、渴望被理解和接纳的心。

1、争权不是逆反,而是成长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相依,是叛逆期孩子心理的最大特点。渴望独立,但思想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匮乏,经济和生活都还需要依赖父母,心理上的脆弱和无助更让他们盼望得到父母的关怀。

所以又想逃离又离不开的心理矛盾,只能用外在张牙舞爪的挑衅,来彰显自我,寻求关注和理解。渴望孩子成长,又不舍得放手,同样是父母内心最大的矛盾。

许多父母跟孩子最大的争执,是父母总是打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旗帜,规划孩子的人生。希望孩子能够按部就班,走在自己铺设好的康庄大道上。

兴趣班,是父母选好的;选学校,是父母筛选过的;填报志愿,是父母决定的;就连每天吃饭、穿衣、出行、交的朋友、做的练习册,父母都恨不得一一包办。

理由就是,希望让孩子走最少的弯路,收获最有利的人生。所以当孩子揭竿而起,竖起独立的大旗,要求走自己的羊肠小路时,父母的内心难以接受,仿佛那是一场毁灭人生的自杀式奔赴。

孩子渴望探索自己的人生,父母认为孩子会毁了自己的人生。一场相互对抗的权力之争,就此爆发。

韩国校长李柳南是一位颇受盛誉的教育专家,可大家却不知道,她曾经被青春期的儿女视如仇敌。儿子热爱跳街舞,她认为不务正业;女儿想学漫画,她极力反对。

为了让孩子遵循她的教育路线,而霸道地监视和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个人的想法。

直到儿子患上社交恐惧症,女儿抑郁自残,双双退学,她才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独裁式教育。开始学会倾听、学会信任、学会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她的改变,让亲子关系得以修复,孩子们重新找回信心和追求。后来,女儿考上了美国大学的心理学系,成为唯一一个成绩拿全A的留学生,儿子也考取了哲学系研究生,立志成为一名作家。

著名教育专家杰弗里?伯恩斯坦曾指出:父母如果执着于与叛逆的孩子进行权力争夺战,最后只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境地。相反,当父母学会避免与叛逆孩子一争输赢时,孩子的叛逆行为就会越来越少。每一场叛逆之战,都是孩子争取做自己的较劲。

每一个唱反调的台词背后,都是在呐喊“我长大了,请允许我做主”。

如果父母能够明白“成长”是必然的事,而“成长”又伴随着孩子的“独立”,“独立”预示着父母需要放手,父母的痛苦感就可以降低,与孩子的叛逆期大战也能得以平稳过渡。寻找自我,学会独立,是孩子成人的功课。接受成长,体面退出,则是父母的必修课。

2、适当放权,给予孩子“有限的选择”既然孩子渴望掌权,那么放权,就是对抗叛逆最佳的途径。可是,放权≠放任不管,相反,应该是“有选择的放权,有选择的约束”。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在养老院选择了两组老人,做了一个“选择权”实验——

· 实验一

第一组老人拥有权利,可以自主安排摆放在自己房间的绿植、床品、装饰物;第二组老人则是由养老院替他们做好搭配,他们只是顺从地遵循决定。

· 实验二

第一组老人得到的都是“限制性选项”:例如,想看电影,只能在周四或周五。第二组老人得到的都是“无限制选项”:例如,可以任意选择观看电影的时间。

结果,两组老人在执行选项一段时间后,第一组“有选择,但受限制”的老人却更加快乐,个人价值感更强。

这个结果也印证了心理学家的观点:拥有选择权、控制感和胜任感,可以让人变得更积极乐观、有责任感,更有助于身心的健康。

叛逆期的孩子,挑战权威,冲撞制度,是因为感受到规则的束缚。但如果撤掉防护栏,任由孩子自由自在,无边无际地横冲直撞,他们又会茫然失措,感到不安。瞒着父母,偷偷上网打游戏,是紧张而刺激的,可如果父母对自己不闻不问,打游戏到昏天暗地也没人在意,却又会突然感到空虚而迷茫。

这就跟2岁的孩子哭喊着“我不要”,可父母真不管他,又悲痛欲绝喊妈妈,是一样矛盾的心理。每个人的天性都需要有对生活的选择权和掌控感,而前提是“我”的决定能被看见。“我”选择、“我”做主,才是自我存在的一种印证。

如果“我”消失了,没人看见,没人在意,那么这一切就突然失去了意义。

孩子渴望选择权,但选择不是越多越好。所以,给孩子“放权”,是指在孩子需求的范围内,给出有限选择。选择太多,会令人陷入选择困境当中。如果没有限制,那么当孩子做出了最差选项,远超我们心理接受底线时,放权后又反对,那么只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迎来更激烈的冲突。所以,我们给出的有限选择,首先应该是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内。

同时,有限的选择代表着一定的信任,所带来的效果也会更积极。有了被弃选项的衬托,人们会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更加满意。“你想晚饭后洗澡,还是睡前再洗澡?”这样二选一的决定,无论是问2岁还是12岁的孩子,都更能得到正向的反馈。

如果孩子两个都不选,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倾听和共情他的感受“你是今天太累,暂时还不想洗澡,想先休息下,对吗?”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放松,得到理解,也会更愿意配合。谈话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孩子,我跟你是盟友,我能感受到你的感受。我们必须接受一些事,但你可以有选择的权利,以及选择如何接受这些事情的权利。

争权大战的背后,其实孩子需要的就是尊重。经常对孩子说:“你可以自己决定/选择这件事”是一种信任。来自父母的信任,可以减少敌对的博弈,增进亲子之间的和谐,也能让孩子慢慢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

面对叛逆的孩子,高高在上的控制、命令、口若悬河的说教、指挥、通常无益。适当抛弃自己的权威,放下父母的架子,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更容易降服孩子的叛逆,让孩子的行为回到正常轨道。

孩子的叛逆就如同拍皮球,你越用力拍打,他越鼓足劲反弹。相反,你如果轻轻滚动,他反而顺着你想要的方向前行。

3、当你希望孩子配合时,试试“拆屋效应”可是,总有一些事情,是必须要做,但孩子不愿意配合的。例如,堆积如山的作业,疲于奔命的培训班,高强度的体育锻炼等等。那么,我们可以试试用“拆屋效应”的方法来引导孩子,顺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前进。

何为“拆屋效应”?这个词,最早源自鲁迅先生《无声的中国》一文,他指出:“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难以完成大要求,再适当的让步,提出小要求,对方会权衡利弊,更容易接受后者,心理学上称之为“拆屋效应”。

简而言之,就是以退为进。例如,女孩在冬天坚持要穿一条短裙出门,比起坚持让她换回长裤,披个外套的建议,会更容易被接受。那么,当你希望孩子每天坚持晨练1小时,不如先提议从每天跳绳500下或慢跑5圈开始,缓慢过渡。再在过程中,通过积极地赞赏,鼓励他逐步增加锻炼时长,最终达到晨练的目的。

“拆屋效应”在心理上会让孩子看到父母的退让,也会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带来缓冲和安全感。拆分目标,难度逐级递进,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更加有信心和动力。想让孩子配合,需要的不仅是曲线救国的套路,玩的还是心理战术。

让孩子赢了父母,让父母赢得孩子,每一个叛逆期的孩子,都是希望通过战胜父母,来宣示自己的独立。为人父母,在这场战役中,需要做的,就是体面后退。放下焦虑,理解和接纳这个阶段的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支持独立,也愿意给予支持;鼓励探索,也提供安全的港湾;赋予选择权,但也引导方向。帮助他养精蓄锐,也助力他冲击激流险滩。虽然父母看似失去了对孩子的掌控权,却赢得了孩子的心。

不战而胜,就是这场夺权大战最好的结局。养育是一场盛大的告别,懂进退,才能成全孩子;懂得放手,他才能展翅高飞。相信孩子,成长的蜕变虽然带有阵痛,但破茧成蝶却终会迎来光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7-17 上午4:26
下一篇 2022-07-17 上午6:50

相关推荐

  • 青春期的男孩要怎样沟通和引导

    青春期的男孩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上的转变期,他们正在经历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转型,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惑。作为他们的朋友和家庭成员,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渡过这个特殊的时…

  • 少儿叛逆期是几岁

    少儿叛逆期是指儿童在青春期期间,对自己和家长的行为产生反抗和挑战的现象。这一期通常从10岁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18岁左右。 在少儿叛逆期,孩子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

  • 包容不听话的孩子

    包容不听话的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在对待叛逆期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去理解孩子,让孩子有被理解的安全感,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 孩子成长路上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而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

  • 9岁孩子叛逆如何教育

    在9岁的孩子中,叛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时孩子开始独立思考,想要挑战父母的权威,并且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立的个性。然而,如何处理9岁孩子的叛逆,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面…

  • 15岁小孩叛逆期有什么办法解决

    15岁是孩子叛逆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思考和行动等问题。为了帮助孩子在叛逆期更好地应对,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良好的…

  • 十八岁还叛逆期

    十八岁还叛逆期: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 十八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迈向成年的重要阶段。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年龄段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叛逆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探索自我,尝…

  •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心得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心得 专注力是指人们在同一时间内能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孩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非常重要。然而,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的注意力能力也会逐渐发展,如何培养孩…

  • 孩子叛逆期需要第三方机构吗

    孩子叛逆期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可能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不愿意听从命令、与家长沟通困难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可能会让家长们感到困惑和…

  • 叛逆期男生打父亲怎么办

    叛逆期男生打父亲怎么办 在青春期,许多男生正在经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情感不稳定和易怒。尤其是当他们与父亲之间出现分歧和冲突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暴力行为,…

  • 女孩子叛逆期表现

    女孩子叛逆期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这个时期,女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反抗性强、自我意识强烈的特征。这些症状虽然让女孩子的父母和老师感到困惑和不安,但同时也为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