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偷窃行为是什么所造成的(学前儿童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
很多家长偶尔会发现,在帮孩子整理物品时,出现了一些不属于自己家孩子的物品。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绪的波动,父母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这就是需要父母系统学习了解各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帮孩子消除焦虑的情绪,帮孩子做好心理营养,心理建设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都有系统讲解,想学习的家长联系我们。
而当自己向孩子询问物品来源时,孩子要么支支吾吾答不出来,要么编造一些被一眼识破的小谎言(例如“捡到的”“xxx送给我的”“某个长辈给我买的”“老师奖励给我的”……)。
这时候家长内心往往警钟大震,因为一个念头在脑海中油然而生——这个东西,可能是孩子“偷”来的。
为什么孩子从小就“偷东西”?
其实给孩子贴上“从小就会偷东西”这个标签是不对的。
在教育心理学中,在学龄期之前的孩子是没有“偷东西”这个概念的。(PS:幼儿期:指1-3岁的孩子;学龄前期指3-6岁;学龄期:一般是6-12岁)
而学龄期之前(即处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时期,他们对物品所有权的意识较为模糊。所以会出现看到新奇或喜欢的东西,就顺便收起来归自己所有。
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不对的,并构成了“偷窃”的行为,所以并不是主观意义上的偷窃,所以家长不要觉得孩子从小就会偷东西,更不要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偷窃”的行为?
一、是非观念没有成型
学龄期前的孩子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是非观和规则这些概念在他们的意识中还没有完全成型。所以孩子往往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把它收起来。这属于无意识的侵占,并不是孩子主观意识的偷窃行为。
二、幻想型“赠与”
学龄期前的孩子因为年龄较小,不能很好地区分想象和现实(这一点在前几天有关孩子说谎的文章中举例说明过),所以有时候会幻想这个东西是“好朋友”送给自己的。
可能比较难理解,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西西在公园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另一个小女孩头上的蝴蝶结掉了,但是没有注意到。游戏结束后,大家都回家了。西西在草坪上捡到了这枚好看的蝴蝶结,并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妈妈看到了不属于西西的蝴蝶结,问西西是哪里来的。西西回答妈妈:“这是白雪公主的蝴蝶结哦!是白雪公主送给我的。”妈妈大概听明白了,让西西把蝴蝶结还给那个小女孩,但是西西拒绝,并坚持一定是白雪公主送给她的。
西西的蝴蝶结算偷窃的么?我们只能说这个行为确实是不正确的。但是西西在意识中就是认定蝴蝶结是白雪公主送给她的。所以也不算主观意义上的撒谎和偷窃。
三、模仿从众
因为孩子年龄较小,所以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对信息有高度的甄别能力。再加上现在的碎片式信息轰炸,很容易让孩子接收到不正确的信息。加上孩子正处于模仿阶段,所以很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
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有了很强的从众心理,偶尔会有无意识的攀比(例如谁的衣服更好看,或者大家都听说过的“我哥敢吃屎”这个笑话)行为,所以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顺手牵羊”的行为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
四、人际关系的缺失
或许家长也会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好像孩子和自己不如以往亲密,并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其实这是孩子人际亲密关系的转移,他们有了自己的小伙伴,朋友关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亲子关系。
但总有些孩子的这个过程衔接不是很紧密,那么这种情感可能就会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物品/宠物/游戏)。
对于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下定义,更不能通过暴力的手段去惩罚和镇压,避免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同时应该使用合理的引导和教育方式,来帮助孩子改正这个不好的习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