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
导读:如何才能让孩子安安静静地把作业做好,怎样才能让孩子能够专心学习,如何让孩子像其他人那样能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这都是很多家长们会关注的问题。而这些内容就是孩子个人的学习自律性与习惯的内容,它们能驱使孩子获得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结果。
孩子学习?对于所有的家长来,最关心就是孩子的学习,对吧?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呢?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3年的家庭教育服务经验总结,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有22条之多,家长你了解几条呢?
因此,当孩子上学之后,家长们总是希望能够让孩子获得好的自律能力和好的学习习惯,而对此我们又要如何来进行培养呢?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律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尚处于形成期,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发展状态呢?
在这里,自律和习惯是不能够分开来谈的,这两者之间必然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良好的习惯能够促使孩子变得更加自律,而自律的能力提升也会反过来促进孩子形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但要是想让孩子有好的学习生活,那么首先就需要从习惯的培养开始。
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又要怎样去帮助孩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呢?在这里,小编就有以下几点建议:
1、给孩子合理的学习安排
良好的习惯必然是有合理的行为安排的,想要让孩子的习惯能够更加持久,让孩子形成足够的自律能力,首先在行为习惯的安排上就一定要合理轻松。从微小的习惯开始慢慢培养,然后再形成一个更加良好的行为体系。
所以,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之初不要一张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尽可能地设计一些孩子能够完成的任务,比如看书半小时、每天背一首古诗等等,这些习惯也许很小,但胜在完成度高并且更能坚持。
2、忽视结果的需求而强调过程的执行
很多时候家长们在安排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比如只要你做好这件事情,你就可以去看电视,你做完作业就可以去玩等等。以结果为导向的约束让孩子在做事情上没有足够的持续力,也就是把事情做完之后,就再也没有动力去坚持了。
因此,想要真正将孩子的习惯培养起来,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律能力不用家长们过多的监督,就需要去忽视一些结果导向的需求,而重在过程的执行,重在培养良性的生活模式。
3、孩子需要有一个好的身份认知倾向
很多时候,我们会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习惯,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想要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比如,我们要求孩子能够培养课后先做作业后玩耍的习惯,就需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份有认知,这样的习惯是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有的行为。
又比如孩子睡前会看书这个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自我认知就认为自己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因此才有这样的习惯。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身份认知倾向,能够让孩子从主观意识上去规划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律与习惯。
4、良好的习惯和自律的形成需要有好的结果反馈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地去坚持做一件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快乐的感受,而这就是正向的结果反馈,这样能够促使我们把事情坚持做下去。因此,想要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并且逐渐形成自主性的自律能力,家长们需要给孩子一些“奖励”。
适当的夸奖、亦或者是一些实质性上的奖励能够让孩子在某件事情上获得更多的正向反馈,进而刺激孩子有更多的动力去坚持一件事情。当然了,这些奖励是需要和习惯相关的,盲目地设置和给予反而会有负面的影响。
重要提示:想要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形成强大的自律能力,在孩子习惯的培养之初就需要注意合理的安排,从微习惯开始改变生活,尽量避免结果导向而转向过程自信,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身份认知,更需要不断给孩子好的行为结果激励。
今日话题:你们家的小孩多大了,平时都有什么好的生活习惯?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