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孩子轻生或自残的行为(有自残和轻生行为是怎么回事)

如何看待小孩子轻生或自残的行为(有自残和轻生行为是怎么回事)

 

Q为什么有人以自伤为乐?怎么应对自残行为?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绪的波动,父母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这就是需要父母系统学习了解各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帮孩子消除焦虑的情绪,帮孩子做好心理营养,心理建设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都有系统讲解,想学习的家长联系我们。

A:

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特殊癖好,比如:

路上看到石子,一定要踢一脚;

脱下的袜子,明知很臭还是要闻一闻;

路过超市卖大米的区域,总爱把手插进去感受一波…

这些无伤大雅的癖好,既能为我们的内心带来满足感,又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所以我们已经习惯性地重复它们。

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癖好是自伤,往往肉体越痛苦,心灵越快乐。

为什么这些在常人看来痛苦的行为,却有人乐此不疲地重复实施呢?

 

为什么自残会感到快乐?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这是个体经历强大外部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行为。

也即是说,当个体遭受外源性的刺激,内心产生负性情绪而又无法自行消化时,就会将发泄的矛头调转,将对他人、对社会的攻击变成对自己的攻击。

所以,自残实际上是个体对现实状态的宣泄,他们能巧妙地通过自残行为找到情绪平衡点。

往往伤害自己时,个体的情绪会从焦虑、抑郁等状态,恢复至平和甚至激动、兴奋。

 

真实案例中,就曾有自残行为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说:“看着殷红的鲜血流出,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很多人误解,自残是精神疾病患者的特定行为。但实际上,无关年龄、无关性别,自残行为可以出现在任何人身上。

即使是精神正常的人,也有可能栽在自残的魔爪之下。

只是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课业的压力、父母的期待、紧张的人际关系等因素,都会诱发自残行为。

根据美国精神协会的调查,约有15%的青少年用自残行为宣泄情绪。

而是否会诱发自残行为,一般取决于两个方面:

其一,外部刺激的强度和时间。

其二,个体对刺激的承受能力。

 

自残是自杀的信号吗?

不少人认为自残是自杀的信号,这其实是一种相对片面的解读。

自残行为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自知力的自残,即蓄意自残;

一类是无自知力的自残,这好发于精神障碍患者之中。

美国精神健康协会指出,大部分的蓄意自残群体,在实施自残行为时,往往不是以结束生命为目的,只是希望通过肉体疼痛释放脑内激素,转移心理疼痛。

无自知力的自残,多是精神分裂症、妄想症、嗑药吸毒等群体,在失去意识时,由错觉或幻觉支配引发的行为。

也就是说他们在自残时,意识是不清醒的,对采取的行为缺乏正常判断力,所以很难说他们是抱着自杀的想法进行自残。

 

而且自残的形式多种多样的,不一定具备高危性。

除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用小刀划割手腕外,香烟烫手、暴饮暴食后催吐、吞食或放置异物等,都属于轻微自残行为。

这些不危及生命的行为,实打实地伤害了个体,但程度又尚未严重到可以被视为自杀前兆。

自残不能直接与自杀划等号,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残与自杀的确有联系,有自残行为的个体,其自杀风险会高于常人。

所以,当身边人出现自残行为时,我们要根据现实情况谨慎判断其是否有自杀倾向。

 

怎么应对自残行为?

家属应该这样做

当发现身边人出现自残行为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震惊、生气,然后批评自残者的行为。

这种应对方法或许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也彻底将与自残者交流的通道堵死了,未来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们的情况只会进一步恶化加重。

所以当发现自残行为,比起批判,我们首要做的应是倾听。

先了解隐藏在自残背后的原因,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然后再引导他们认识自残是一种错误的方式,我们不应该让健康的身体为情绪买单。

等他们能正确理解后,我们就应该提供方法,告诉他们怎么样才能疏导负面情绪,比如鼓励他们情绪不良时来找我们进行倾诉。

 

自残者应该这样做

克服自残行为的关键,是要学会消化负面情绪。

就像“正念减压”创始人乔恩?卡巴特?津恩所说:“你无法阻挡海浪,但你可以学会冲浪。”

我们无法控制情绪的产生,但我们可以学习管理它。

当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可以穿上鞋子出门散心,外界有着许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去发现。

比如枝头待放的花、天空飞翔的燕,这些生机盎然的景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们的情绪。

其次,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

当某件事发生时,先问问自己,这真的是一件坏事吗?如果换个角度再看一次,它会不会就变成好事?

生活中的很多烦恼,都是因为我们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学会转变心态,偶尔奉行一次阿Q精神,其实也没什么的。


自残的背后,往往隐匿着难以承受的情绪危机。

当身边人出现自残行为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自然的陪伴。

陪着他们用合理的方式化解情绪,那自残行为自然也就会慢慢减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7-06 上午11:38
下一篇 2022-07-06 上午11:38

相关推荐

  •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范文(2)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2)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

  • 孩子沉迷游戏父母应该怎么处理

    昨天一篇文字引起许多家长的热议,数百条回复,讲述各自在育儿过程中的辛酸苦辣,无论是赞赏和吐槽,都要谢谢各位家长的真诚互动,在亲子教育这个领域,没有绝对的权威,我只是说出自己的体会,…

    2022-05-13
  • 如何对待网瘾适合小孩子玩的网游

    网瘾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在小孩子玩适合小孩子玩的网游时更为突出。如果家长没有正确引导和监管,小孩子很容易沉迷于游戏而忽视学业、家庭和其他重要的事情。因此,家长应该认真对…

  • 孩子如何戒掉网瘾游戏(戒掉孩子玩游戏的瘾,从改变家长开始)

    孩子如何戒掉网瘾游戏(戒掉孩子玩游戏的瘾,从改变家长开始) 孩子高三了,还整天想着打游戏,一点压力也没有,也没有学习目标,父母忙于工作也很少教育孩子,最近发现孩子成绩下降了很多,早…

  • 男孩为什么沉迷游戏

    男孩为什么沉迷游戏 游戏是一种有趣、刺激且令人愉悦的娱乐方式,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在游戏中找到乐趣。然而,对于男孩而言,游戏成瘾的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 关爱孩子才能更好教育孩子

    日前,江西南昌一名叫刘刚的男子给江西都市频道热线打来求助电话,说自己读高二的女儿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不愿去学校了。要知道,女儿之前一直都很乖巧。对于这样的变化,这位父亲是既苦恼又不解…

    2022-05-15
  • 初中生不想去上学怎么办

    初中生不想去上学怎么办? 作为一名初中生,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不想去上学。这可能是由于许多原因,例如缺乏动力、学习压力、社交焦虑等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点咨询免费…

  • 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 改善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

    改善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 心理健康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社交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因此,了解如何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

  • 高考前家长对孩子说

    高考前家长对孩子说 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因为它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方向。作为高考前的家长,我们应该负起责任,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备考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