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在一次演讲中谈及自己的启蒙教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小时候就读很多《唐诗宋词》,妈妈当时要求一天背一首,后来大一点就背《孟子》,父亲每天用一个小时来教我《孟子》,教了一个半暑假,把将近三万八千字《孟子》从头到尾都背了。
我读了《孟子》就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哲学,对我这一生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那时候我的父亲教微积分,找一个家庭教师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
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他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都就背出来了。
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的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通过了一次奖学金考试,得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教书,以后去了北京清华大学。
可能是因为家庭的原因,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
可是父亲也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年轻的杨振宁能背诵孔子的门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也正是经历了国学教育下的杨振宁,才早早明白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包括孔孟学术里面,所快速进步的方法。
那些从小接受国学熏陶的孩子,真得很厉害。
李湘的女儿刷爆朋友圈,人们同样认识到,国学对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李湘做客综艺栏目《诗意中国》的时候,展示了女儿王诗龄的书画作品,被无数观众点赞。
如今王诗龄不仅开始在书法、绘画等方面展现出自己的才华,而且因其谦虚有礼貌的性格收获了不少网友的青睐。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李湘从小就对孩子的国学教育。王诗龄在讲话中说,学习国学,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教给我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国学、诗歌、文化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丰富,更是精神层次、气质上的提高。
美国记者劳特斯曾经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
是勤劳?是比别人聪明?还是比别人更会沟通?
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它一个人由内而外展现出的强有力的精神面貌。
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
史学大家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学讲义中说道:
“我哭,诗中已先代我哭了。我笑,诗中已先代我笑了。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
有些境,根本非我所能有,但诗中有,读到他的诗,我心就如跑进另一境界去。我们不曾见的人,可以在诗中见。没有处过的境,可以在诗中想象到。”
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国学不单是一门学问,更是让孩子开拓思维,放眼世界的窗口。
让孩子从小学国学,就是教会孩子从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中,培养出正确的思维方法,透过智慧的双眼,见世面的过程。
你的孩子也许没见过山湖秋色,但是他能够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山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
你的孩子也许不明白自然法则,但是他能够知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变幻;
你的孩子也许不了解什么叫做共情,但是他能够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活态度。
学习国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诗
背的诗越多,孩子胸中的积累也就越多,灵气、气质自然也就越来越高。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孩子不喜欢枯燥的背诗,怎么办?很简单,只要提高孩子背诗的兴趣就可以,大人想要背诗,自然也是一样。
比如说这种诗选——《飞花令》,就是用优美的古风图画的形式,再加上有趣的背景故事来引出一首诗,关键是整套书看着就赏心悦目,不像是枯燥的诗选,这套《飞花令》,是更注重读者对诗句的理解。
只有理解了诗句了,才更容易背过,也只有理解了,才更容易记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