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特点:网瘾是孩子丢掉理想信念后精神寄托的另一种方式;
我在《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中引用了歌德的一句话:“无聊的生活等于早死”。一个人有高远的精神寄托、精神追求,多么重要!
上网成瘾的孩子,一定是丢掉理想、缺乏信念的孩子;一定是在现实中没有精神追求的孩子。常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在现实中没有追求,肯定会有眼前的烦恼。处在精力旺盛的年纪,孩子必然要找出路消耗他的精力。处在互联网时代,孩子必然到网络上去寻求精神寄托、必然到虚拟世界去填补精神空虚。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很多家庭都成了独生子女。孩子少了,必然看的金贵了,一个个孩子被溺爱、被娇惯,也是不争的事实。常言说:“三个孩子好养,一个孩子难养。”大多数家庭富裕了,父母首先考虑的是让孩子拥有物质支配权。过多的物质享受,只能侵蚀一个孩子的灵魂,只能让一个孩子精神更加颓废,只能让一个孩子内心更加空虚。著名画家范增说:“用物质来满足幸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实情况是,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决定一个孩子前途命运的,都是精神方面的追求。要塑造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首先应该成为精神上的富翁。父母是一个精神匮乏者,却让孩子成为一个精神富足者,那是天方夜谭。
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往何处去,他什么地方也到不了”。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北极星,是一个人前进的指路明灯。有一对父母,从小只知道抓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学习没搞好,连人生追求也丢掉了。
这对父母找我咨询,我说:“学习是人生意义的副产品、学习是理想信念的衍生品。光抓一个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品格培养,等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一个孩子不明白人生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他怎么会对学习感兴趣呢?你从小对孩子溺爱、娇惯,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意志薄弱。你没有给他创造历练的机会,却要求他意志坚强,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这不是不讲理的表现吗?你的家庭条件比较好,你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你不知道物质和精神是一对矛盾,物质上应有尽有的人,精神追求一定是匮乏的。你只知道给孩子提供物质享受,却忽略了孩子的价值观塑造,以致孩子丢掉了理想、信念这些做人的根本。孩子的理想、信念本来就不堪一击,过多的物质更淡化了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给孩子“三观”的形成帮了倒忙。孩子没有危机感,缺乏忧患意识,以致孩子学习上遭遇黄牌,沉溺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这对父母回家后,牢记我说过的话:“理想、信念是纲,学习是目”。他们把培养孩子品格,塑造孩子正确价值观放在了首要位置。
明代学者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要帮助孩子立志,首先要跟他搞好关系,才能影响到他。卡耐基说:“人性的弱点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就意味着,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致的精神需要。”因此,他们把孩子当成彻头彻尾的好孩子,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从内心深处十二分地信任孩子,把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当成了自觉行动。刚开始,他们激励孩子并不顺手,但他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心中有风景,处处都是好风光”。孩子逐渐得到了父母爱的滋养,孩子认识到,父母、爷爷、奶奶以前什么都替他做主,什么都替他动手,剥夺了他自立自强的权利。长辈以前溺爱他,是虐待他。无依靠才是最好的依靠。慢慢地,孩子的理想、信念比较坚定了,他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把考入重点高中当成近期目标,自立能力一点点增强,价值观日趋正确,学习也在逐渐提高。由于他达成人生目标的信念比较坚定,他身上的潜能被开发得淋漓尽致,孩子在初二期间进入班上前十五名,后来考上了省级示范高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