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您的孩子是否经常不听话、爱玩手机、不写作业、成绩差、经常闯祸,什么事情都要逼着、监督着才会做……
当你忍无可忍屡次暴打孩子后,不但问题未解决,反而激发了他心中的魔性,就像太乙真人所说:“此时此刻,只有乾坤圈才能压制住他的魔性。”
你是否还在为找不到管教方法而烦恼?网络上教育方法一箩筐,你看的头昏脑涨、心烦意乱。其实无需苦苦找寻,《道德经》第五章中的三点,堪比太乙真人的乾坤圈。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段话是《道德经》争议点之一,有人将它解释为:天地对万物没有仁爱之心,圣人对百姓没有仁爱之心,天地和圣人没有任何感情,任由万物和百姓自生自灭。但是我们纵观《道德经》全书,这与老子的整体思想相违背的。
老子在第四十九章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段话解释出来就是,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才可以得到善良,使人人都能够行善。百姓都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圣人常使他们回到婴儿般纯朴的状态。
由此可见,圣人并非没有任何感情。那么天地不仁该如何解释呢?其实老子所说的“仁”与孔子所说的“仁”并非同一个概念,孔子的“仁”是仁爱之意,属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身之间的情感范畴;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而老子所说的“仁”为私心和偏爱之意。
因此本段话这样解释妥当些:“天地和圣人是没有私心和偏爱的,将万物看做刍狗一样。”类似于佛教的众生平等。在圣人的世界里,黄金和黄土,鱼翅和咸菜是没有区别的。
根据老子这段话的意思,站在孩子的角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孩子眼中:人类是相互平等的,他和自己的父母自然也是平等的,父母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好像父母的影子,甚至将父母看作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童。
因此,当你让他阅读时,他感觉是不平等的,因为他心存疑问?父母为什么不阅读,偏偏让我阅读。
当你不让他玩手机时,他感觉是不平等的,因为他心存疑问?父母都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我为什么不能玩。
这才是孩子不听话的根本原因。
二、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为:天地之间,好像一个超大的鼓风机,虽然中间是空的,但是力量却无穷无尽,你越是鼓动它,产生的能量就越多。
孩子不听话,做家长的越命令他,他的叛逆值就越高,当你忍无可忍多次采用武力后,他的叛逆内核会来一次核裂变,就像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一样,激发了孩子的魔性。
最终孩子谁的话都不听,家长打孩子,孩子反过来打家长,家里就成了“陈塘关”主战场。事已至此,也只有太乙真人的乾坤圈才能压制住他的魔性。
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方法手段过于繁多,反而不利于实现目标,不如保持一个适当的度。
多言数穷,过多的手段方法干涉,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们回到问题的根源,既然孩子认为他和家长是平等的,如同家长的影子。那么家长就顺水推舟,以“身教”代替“言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顺其自然的意思。
孩子不喜欢阅读,家长就买些喜欢的书自己去读,孩子自然会去阅读;孩子不写作业,家长在读书的同时,做一些笔记、书摘,孩子自然会做作业。
忙碌的一天结束后,静坐在沙发前,静寂的空间,一本书,一壶老茶,悠然品悟人生。孩子见此雅境,定会有所感悟,自然会放下手机游戏,与家长共读。从王羲之到王献之;从苏洵到苏轼、苏辙,皆是如此。因为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不如守中,行为处事要张弛有度,保持动态平衡。
针对孩子爱玩手机游戏的问题,孩子处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阶段,手机也是探索工具之一,在学业和玩手机之间,家长要设法保持动态平衡。
家长如能领悟“多言必失,不如守中”的精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您的孩子会越来越优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