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我不要!”
前天去餐厅里,猛然看到一个两岁半小女孩儿冲着妈妈大喊大闹!
和我的反应一样,周围众人为之一惊,服务生询问后得知,原来是孩子不想吃饭,总惦记着出去玩。
孩子的母亲还算耐心,手指着玻璃窗外的小火车,温柔地对孩子说:你乖乖把饭吃完,妈妈就带你去好吗?
“不要!”
孩子头一撇,用力地推着妈妈递过来的饭匙。
“小火车很颠簸的,没有体力怎么行呢?”
“不要!不要!”
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无论妈妈怎么劝说,孩子就是“不要!”,场面正难堪时,孩子的爸爸从洗手间回来,一巴掌打破了僵局。
孩子“哇”地一声,哭起来没完没了,父母无奈,只好放下刚一桌饭菜,先陪孩子出去玩。
“哎,一看就是家里惯的,什么都不要!”
吃瓜群众众说纷纭,部分人对小孩子表达不要的方式感到不适,还有一部分认为是家长的教育失职,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其实,对于这样小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语言架构并不完整,所以无法使用更多的字,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只能“不要!不要!”
成年人也有满腹心事,却难以言喻的时候。
明明有很多话想说,却无法准确地将这些感受形容出来。
同理,语言的单薄,本身就会让孩子产生焦躁的情绪。
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要如何处理,才能避免继续“不要”的僵局?
- 赞同放在指错前,别急着拒绝。
“原来你是为了这个不想吃饭呀,眼光不错哦,小火车也看起来太有意思了!”
此时的家长,正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的拒绝我听到了,同时,我也了解你为什么说不要了。”
宝贝们一旦感知自己对生活具有一定的掌控力,那么他们就不太会靠耍赖任性的方式夺权。
作为家长千万不能急火攻心,上来就“硬式教育”,这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膨胀,更加听不进话。
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家长需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要”,放下至高“权威”,理解“不要”背后的原因。
用光的卫生卷纸筒芯,说不准就能成为宝贝们眼中五彩斑斓的万花筒。
不要轻视他们的世界,认可他们所欣赏喜爱的事物,可以成为引导孩子的第一步,也是最快速安抚孩子情绪的办法。
- 激发兴趣代替“条件交换式教育”看清教育误区
“那现在我们要加快速度了,和妈妈比赛好不好,咱们两个谁先吃完,谁第一个去坐小火车!”
你吃完饭,我就带你出去玩。
你怎样怎样做了,我就满足你怎样怎样的需求。
听上去是一个不错的命题,但这样长期的交换式教育,会让孩子逐渐丧失自我!
当家长以自我为中心,用简单的“口令”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教育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激发孩子的兴趣,带动孩子的行为,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自己,而不是机械式,模式化教养。
同时引导式教育,会给孩子留下一个“出去玩,先吃饭”的潜意识,潜移默化中,就能学会控制自己的需求。
- 转移注意力,巧破僵局
“呀,你快看,那个是什么?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想要孩子不再讲“不要”,那么就别说出孩子可以用“不要”回应的语句,如果不能确定,家长可以做一个变通,适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用新事物引发好奇,或直接挠宝贝的痒痒。
然而有的孩子比较倔强,不吃这套,那么家长可以学着他的样子使性子耍赖,让自己变成一面镜子,或成为他的小伙伴,从而找到化解情绪矛盾的台阶。
- 灵活教育,严而有度。
平复了孩子的情绪,孩子不哭不闹了,这个时候,就该教育了。
然而,谈及启蒙教育,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教育,一种则是指错教育。
日常教育做在前,指错教育补在后。
1)日常给出选择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这一点和技巧三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你每句话里都带着不要,那么孩子自然也是满口的不,不要。
但如果你的话语里本身给存在着选择项,那就不一样了。
“你要不要吃饭?”
“你要不要跟我回家?”
如果改成“咱们去吃汉堡还是吃炒菜?”/“我们先回家吃饭,还是先看一会儿动画片?”会不会更好。
2)规律性带娃,规范从自身做起。
例如,三餐准时吃,到点哄睡,几点到几点可以看一看动画片,看一次不超过几小时等等。
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产生规律与习惯。
这样孩子就会拥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当孩子出现不吃饭,乱扔东西,看动画无节制等情况,家长则需要指错教育弥补规律养成的bug。
指错的重点落在何处:
1)时机: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避免在孩子闹情绪时“硬式教育”
2)态度与内容:忌“居高临下”,忌“父母权威”。
家长需放低姿态,蹲或坐下来,和宝贝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给到一定的尊重,绝非直接命令。
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是因为害怕你,或是无奈之下不得不妥协。要知道知错才能改,不知错要改什么?
家长的语气要柔和且坚定,告诉孩子他应该具体怎样做。
(在这里注意,用“你应该如何做”开头,而不是“我希望你如何做”开启话题)
你需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明知故犯,会有什么危害或后果,最好配合适当的示范。
孩子都是有灵性的,是否用心地对待他,宝贝们都是能清楚感知到的。
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孩子下口令,用心斟酌,看到孩子语言背后的需求,给予最正确的引导,才是家长真正要做的。
教育孩子,还需要新手家长多花些力气。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