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以来,陈静发现三年级的女儿陈思琪的作业量少了,作业形式丰富了。以往的习题、试卷,被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取代。这样的变化不仅减轻了女儿的学业压力,也让她松了一口气。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双减”政策出台后,惠州各地各学校以作业“小切口”切入,在教学、教研等方面发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升育人质量。
“双减”政策下,惠州教师发挥课堂主阵地,向课堂要质量。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作业瘦身提质让学生“吃饱”“吃好”
“以往写作业要1个小时以上,有时候拖拉一下,没盯着,要写2—3个小时。”谈起女儿以前做作业时的情形,陈静直言不仅孩子累,家长也累。“双减”政策落地后,她发现女儿的作业量降了,作业形式丰富了,有的习题、背诵、抄写等变成了实践性、生活化的小任务。
陈静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的语文作业是“观察含羞草”。她发现,相比习题、试卷,女儿做这类作业的兴致很高,让孩子亲近观察自然生活,可以练习写作,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习变成了一件开心有趣的事,无形中减轻了孩子学习负担。
她告诉记者,由于学校推行分层作业,孩子和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某类作业,同时选做其他类作业。女儿选择的那组作业基本每天都能在1小时内完成,之后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陈静所说的分层作业是惠州实验中学附属学校推行的分层教学法的一环。惠州实验中学附属学校教研员李昊介绍,学校实施集体备课制度,各科教师提前一周研读索要教学内容、课程作业等。在作业方面,推行分层作业,通过“必做作业+鼓励性作业+选做作业”的形式,确保90%的学生能通过基础题,60%的学生能通过提升题,30%的学生能通过拓展题,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
在具体落实层面,各学科备课时综合评估学科作业时长,各班班主任作为班级作业管理的总统筹人,“如果班主任发现某门课作业量过多,或者某一天作业总量过多,就会要求科任老师进行调整。”该校副校长陈剑告诉记者,学校采取这样的方式,确保学生每天的作业总量适中且每科作业均衡,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业上“吃饱”,也要“吃好”。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就是要减掉那些机械式、重复性的作业,真正提高作业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精准地让学生得到发展。”陈剑表示,学校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三年级到六年级作业时长控制在1个小时,把是“双减”政策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学校建立了作业督查制度,每两周对全校各年级各学科作业进行抽查,抽查结果进行公示并且纳入绩效考核。
用好主阵地主力军推动“双减”落地
通过实行分层作业,提供选择性作业,惠州不少学校的作业布置逐步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不过,在“以练促学”和抢占学习时间等思维的影响下,仍有不少家长担心作业量降了,不“刷题”了,会不会导致差的更差,好的更好?
陈剑表示,确实有家长会有这方面的担心,但如果家长换个角度思考会发现,假如学生作业一视同仁,有的学生可能“吃不了”,有的学生却“吃不饱”。“吃不饱”的固然不满意,“吃不了”的学生则可能经常会被作业绑架反而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惠州市第五小学老师李伟华也赞同分层作业的做法。从教10余年的他认为,让孩子爱学是学好的关键。作业千篇一律,缺乏因材施教,可能更容易让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两极分化。过去,部分布置作业缺乏创新性,容易忽视作业质量,只是单纯地变换数字,题型一成不变,小学生机械地完成单调乏味的作业,不仅让孩子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因此,无论是课堂还是布置作业,他都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小数除法运算这节课上,他在班级开起了“小超市”,让学生模仿做生意的游戏,通过这样的趣味性运算活动,帮助四年级的孩子突破了小数除法的学习重点难点。有一次,李伟华在教完小数点搬家的第一课时后,孩子们对于小数点的左右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李伟华当天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儿歌把小数点的移动归类唱出来。
当时,这项作业在班上“炸了锅”,虽然看着有点难度,但孩子们却兴致满满,非常乐于尝试。令李伟华惊讶的是,第二天就有学生用《茉莉花》的曲调唱出来小数点搬家的心声:“小数点,好调皮,一下跳到左边一下又跳到右边,往左跳一位就,往右跳一位就扩大十倍……”通过巧妙地将数学和韵律结合,孩子们既享受到音乐美,也牢牢掌握了新知识。
裴慧慧是今年9月刚加入惠州市第五小学的新教师。新入职刚好碰到“双减”政策落地,她加入学校数学教研团队,和李伟华等前辈老师一同研究“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等课题,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紧跟政策要求。
“设计契合育人目标的个性化作业,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需要持续、深入地学习、思考。”惠州市第五中学校长吴燕君认为,双减政策落为家长和学生减负,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老师是挑战、更是成长的机会。学校将紧抓教师队伍这支主力军建设为抓手,发挥起课堂主阵地,推动“双减”落地生效。
做优校内课后服务为家长解忧
优化作业设计,提升课堂实效是“双减”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有多位受访教师表示,在教学改革的同时,校内教育的评价机制也应该进行改革。例如,考试中评价方式单一的状态不变,考试题目守旧、僵化,使作业与课堂教学改革无法有效衔接。而评价方式、命题改革与教学改革相辅相成,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应该要立足育人目标大胆探索,实施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促进评价方式和命题改革的创新。
今年9月,惠州市教育局制定《惠州市教育系统落实“双减”政策20条(试行)》,其中提出,各地各校不得单纯以分数和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还鼓励各地各校探索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综合评价办法。同时,各地各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时效,不断提升校内教学及课后服务质量水平,实现“双减”落实成效和教育教学成效双提升。目前,惠州各校正朝着“作业管理提质、课后服务出彩”的方向努力。
今年9月开学后,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积极推广“书包不回家”活动,鼓励各年级、各班级学生利用课后服务的晚辅时段完成作业。该校老师周洁介绍,学校鼓励学生在校内完成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的作业,尽量把书包放在学校,孩子回家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鼓励父母多和孩子交流互动。
这项服务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报名参加课后服务的人数不断增加。“拿我们班来说,全班一共46个人,43个孩子参加了晚辅,基本上每天这些孩子都把作业在校内完成,偶尔个别带回家。”周洁说。
为了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周洁所带的班级在晚辅时段安排了语、数、英三科老师,在孩子写作业时进行辅导,解答疑问。当孩子们没问题了,两位老师回家,另外一位老师则留下来看班,同时,学校每天也有老师监督各班晚辅工作,通过这项服务引导孩子在校内完成作业,减轻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负担。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学校将开设丰富多样的校内课程。在惠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学校下午的校内课后服务时段,合唱、民乐、舞蹈、篮球绘画、手工等37门校内课程吸引了871名学生参加。学校还同时引进了6项第三方公益课程。
“双减”不是简单的“减法”,更要实现提质增效。以“作业革命”这个“小切口”,作为撬动学校减负、提质、增效的“大杠杆”,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为学生书包减重,让他们有时间参与第二课堂,有机会进入第三课堂,引导孩子实现全方位的成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