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挚友

如果要说“最好的朋友”,你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人是谁?

人生并不容易,“友情”,是支撑人类向前行的必要因素。我们尚可忍耐单身,但很难忍耐没有朋友带来的孤独。

那些浮现在你脑海中的名字,大概都在你生命中留下过很多瞬间,这些瞬间组成了你的生命的厚度。

你还记得,你们是什么时间认识的吗?共同陪伴了多久?

以及,你们之间的交往模式又是如何的呢?

是每天分享琐碎的废话挚友,还是长久不见、仍默契如初的沉默挚友?

# 废话挚友 #

微博博主@语文指挥中心给出解释,废话挚友,指的是彼此之间可以疯狂输出“废话“的友谊。(这里的废话,更偏向于那些没有明确目的,无关紧要,甚至明知故问”的事情。)

你们分享琐碎,无所不谈,小到吃了什么,大到失恋分手,彼此分享各自的生活,我了解你的生活状态,你知道我的生活习性。在学校时,下课结伴去厕所,放学携手回家,周末也经常相约见面,亦或是彼此是各自的好友置顶,QQ上的巨轮从未消失过。

发现一句土味情话,就随手转发到群聊;看综艺想即时吐槽,人家发弹幕,我发闺蜜对话框;甚至在做阅读题时,与闺蜜的聊天页面也可以化身为实时情绪记录仪,时而求安慰,“啊,怎么又错了5个”,时而分享喜悦,“我也太优秀了吧居然全对”……在这期间,闺蜜有空便一起聊,没空也回个表情包,表示“宝贝我在忙,但我有看到”。

——@刘晶晶

# 沉默挚友 #

沉默挚友,则更像“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便你们很久不联系再见面也仍然亲密,而见面时,就算沉默也不会让两人尴尬。

你们也曾相互陪伴过,有过亲密无间的岁月,但命运之手轻轻拨动,此后两人很难见面,忙碌的生活减少了你们聊天的频率,可问起你的好朋友是谁时,你总会给TA一个前列名额。正如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的懂得,你懂,TA也懂,灵魂上的契合,即便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又何妨。

正如周恩来写给吴国桢的信中讲到——

“我们度过了亲密无间的少年时代,当时所有的想法都一样,十几年没有见面也没有通信,再一次见到你,我们的理想已经天壤地别,可是我仍然欣赏你,仍然像从前一样盼望和你天天见面。”

# 废话挚友和沉默挚友的不同 #

废话挚友和沉默挚友只是两种友情形态,但没有好坏高低之分,也没有情谊含量浓淡之别。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斯(Davis)认为友谊涵盖8个主要元素: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交心。不管是“废话”还是“沉默”,友谊的交往方式并不会影响这8个方面。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同。

废话挚友如空气般,TA围绕在你的生命中,时时呼吸着空气,自然且放松,有时甚至会忽视其重要性,TA的存在让你觉得紧凑且有安全感。

你想象不到,没有TA的话,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沉默挚友如澧泉般,可遇不可求,心心相印的感受曾经拥有过,便很难让人忘记,每每的存在孤独来袭时,想到TA就让人觉得心安。

在这颗星球上,还有人这般的懂你。不见则已,一见就如两个异型半圆合为一个完整的圆,舒适相契。

# 废话挚友与沉默挚友的注意事项 #

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阿德勒(Adler)曾提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而友谊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占有重要的一部分。处理好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可以减少生活中的不少烦恼。

无论是废话挚友还是沉默挚友,我们都想让这段关系可以长久地走下去,那么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01

保持适当的情绪浓度

对于废话挚友,废话负能量浓度不要过高。

愿意彼此分享生活、分享废话,你们的亲密度已经达到了高值,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不分时间场合去占据他人的重要时间,也不能把朋友当成自己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哎呀,我这次又考砸了,我真差劲,做啥啥不成。”

“我跟小A又分手了,他太过分了,我好难过。”

……

你在倾倒心里垃圾时,可曾想过TA便成了那个填装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承载着你的吐槽、糟糕、难过、愤怒,自己要去默默地消化。

一个健康的关系本来就应该建立在两个人都舒服的基础上。而再好的关系也无法承载高浓度的负能量。

对于沉默挚友,也不要冷冰冰的,多几次互动会让你们的关系更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在1990年提出人际关系中的“投标”(bids)概念,指的是以建立链接为目的的小要求,例如一个微笑或一次主动发起的对话。研究指出,朋友间越常向对方发出和回应“投标”,两个人的关系就越深厚;

尽管知道ta永远在那里,但我们可以偶尔敲一下对方窗口、约定一下小聚时间。现实的互动偶尔也会给对方制造一些小惊喜,让TA感受到,你并没有脱离我的生活,我也一直在你身边。

02

把握合适的关系距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它是交往双方经历了从无关到关系密切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社会学家贝弗利·费荷(Beverley Fehr)发现,维持友情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成熟的、直觉性的理解,去给予和索取亲密感。在友谊的维持中,长久的朋友是那些愿意随时提供帮助,但却很少逾越界限的人。

因此在发展友谊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在不同的阶段中把握自己与好友之间的关系距离。应该知道如何表达接纳、忠诚和无条件的支持,什么时候该给朋友一个拥抱、什么时候该静静地倾听。

对于废话型好友,也要注意在和TA的接触中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彼此喘息活动的空间,看到对方的人际交往的边界线。

比如,TA的父母不喜欢外人来到自己家,那便要尊重好友的家庭习惯,不去TA家中叨扰引起不便。

而沉默型好友,则要关注二人的友谊进程到了哪一步,在关键的节点上勇于去推进你们的关系——增加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在兴趣爱好上默契的你们,聊天话题或许也可以除了共同喜好外延展到个人方面,不过此番也要谨慎,多接触了解才会提供机会。

03

将真诚贯彻于整个友谊过程

美国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 Rogers)说:“真诚透明也包括用我的话和我的行为欣然表达存在于我内心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和态度。只有用这种方式,关系才会拥有真实性……真实性是极其重要的。”

在这里,TIETIE想强调的是,无论是何种友谊,如果想要长久地彼此陪伴下去,那么,真诚应该放在第一位的,用一个全然真诚的你和对方去交往沟通,才是一段有质量的友谊的保证。

没有什么道路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三毛曾说:“可进可出,若即若离,可爱可怨,可聚而不会散,才是最天长地久的一种好朋友。”

无论何种形式, “莫言相遇易,趣途远有期“,任何相遇,都是缘分一场,TIETIE都祝愿大家,友谊天长地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6-20 下午11:49
下一篇 2022-06-21 上午1:19

相关推荐

  • 初三孩子考前焦虑怎么引导

    初三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他们将面临升学考试,这是许多孩子一生中第一次面对的大规模考试。然而,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考前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现和心情,甚至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 青春期孩子有网瘾怎么办

    青春期孩子有网瘾怎么办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开始接触并沉迷网络。然而,过度的网络使用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影响学业、社交能力、心理健康…

  • 11岁的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11岁的孩子偷东西,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挑战或困难的表现。但是,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对家庭和社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偷东西时…

  • 青春期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青春这个词最初是指季节中的春季,大家这个年龄段也是人生的春季。李大钊有诗说:一生最好是少年,少年最好是青春。 青春期应该是人生最美妙的时期。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青春期是一个人由童年向…

    2022-05-17
  • 初一心理健康课教学计划

    初一心理健康课教学计划 心理健康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初一阶段,学生们正在从小学生向中学生转变,他们面临着各种情绪和心理上的挑战。因此,作为初一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计划,我们需…

  • 如何对待网瘾孩子爱玩网络游戏和手机怎么办

    网瘾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家长来说,如何帮助孩子摆脱网瘾和手机游戏成瘾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

  • 孩子沉迷游戏父母应该怎么处理

    昨天一篇文字引起许多家长的热议,数百条回复,讲述各自在育儿过程中的辛酸苦辣,无论是赞赏和吐槽,都要谢谢各位家长的真诚互动,在亲子教育这个领域,没有绝对的权威,我只是说出自己的体会,…

    2022-05-13
  • 数学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数学一直是孩子们比较头疼的学科,这很有可能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盲区和误区。 而家长们在辅导孩子数学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些束手无策?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六大…

    2022-05-12
  • 读心理健康书籍的读后感2000字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保持平衡、积极、健康的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最近我读了一本…

  • 中国父母进入依法带娃时代

    新年开新局, 2022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正式实施。 也就是说, 今后, 所有家长必须“依法带娃”了。 从“家事”到“国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